10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华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9月,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05.5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89.7万件。今年前7个月,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2238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进口1751.7亿元,同比增长2.8%。这些数据都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鼓励海外专利权人、外商投资企业等按照自愿平等互惠原则,在中国境内转化实施专利技术,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创新环境的鲜明立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与相关部门一起,从三个方面着手,更好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关切和诉求,促进更大规模利用外资。
一是完善与外资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与外资企业的常态化机制化沟通渠道,广泛听取外资企业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外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关切和诉求。例如,完善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打击专利恶意无效和商标恶意注册、撤三等行为,为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服务。
二是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坚持对内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大专利执法指导和侵权纠纷办案力度,严厉打击网络侵权行为,加强技术秘密保护,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推动各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开展专利技术交流合作。依托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等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加强与产业界对话交流,办好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等知识产权论坛和展会,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交流与专利技术产品的交易转化,促进更大规模利用外资。
涉数类知识产权海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以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发展为基础盘面,来支撑数字经济全球竞争,是亟待回应的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在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只是辅助审查的作用,由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使用。
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加快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智能化数据化水平。
聚焦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为相关专利申请提供快速审查服务,严厉打击抢注“DeepSeek”等相关商标申请行为,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护航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
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保障,也更具有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