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IBIWS专题报道 · 三十而「励」|陈统辉:一片以赤忱开辟的生物医药产业热土

2023-10-27 00:33:38 听新闻

责编:冯馨儿

陈统辉:一片以赤忱开辟的生物医药产业热土

编者按:1993年,上海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成立“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联席会议”并下设“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吹响了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号角。

三十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定位从重点发展产业到支柱产业,再到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从模仿到创新,从跟跑到比肩,砥砺前行,硕果累累;三十年潮奔潮涌,浦江巨变,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不足50亿元成长为近2000亿元、产业规模近9000亿元的新兴产业;三十年,上海持之以恒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一个“热带雨林”般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成型。

如今,我们一同回顾这段“三十而励”的历程,回望一件件鲜活的往事、一段段跋涉的时光,再一同为正在奔赴的明天追问,是何以在大势中驰骋纵横,是何以在大潮中汇成上海。

陈统辉:一片以赤忱开辟的生物医药产业热土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的首任会长陈统辉是一名拥有70年党龄的老党员。1986年,在担任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的任上,他推动完成了上海医药工业领域撤销行政性公司,建立行业协会的改革使命。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建设最初的参与者之一,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讲个人名利地坚持探索和耕耘。

当我们今天在资料库中,再次重温陈统辉数十年前的讲稿,看他一遍遍和企业强调的,“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积极营销,求真务实”,能让我们体会到时代对于产业的呼唤,并能感受到这片产业热土最初的律动,从而对这里即将发生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坚定不移推改革,坚定不移谋发展

1986年和1987年之交,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随着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新鲜概念刷新着中国人原有的思想。就在此前的短短两三年间,乡镇企业、联营公司、外资公司等这些此前不在人们视野中的新鲜事物,把中国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每一天都可能是崭新的。

此时,担任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的陈统辉接到一项重大任务。为了执行国务院撤销行政性公司的指示,1986年下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了对上海市工业管理体制的“大手术”,一次性要把68个行政性的或兼有行政职能的工业公司解体,同时筹建配套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服务。陈统辉回忆说,当时市里开了动员大会,我们也都能领悟到裁撤行政性公司、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但拆易建难,协会这个新概念,它是什么,怎么做,确实还没有人知道。

虽然不知道怎么做,但陈统辉依旧不折不扣地牵头完成了这一拆一建的工作。1987年1月5日,全国第一家地方性生物医药的行业协会——上海医药行业协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上海医药工业领域政企分离、简政放权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同年1月11日召开的协会首届全体大会上,陈统辉被协商选举为协会的首任会长。1987年1月23日,原国家计委主办的《经济工作通讯》杂志刊发了原国家经委体改局孙树义题为《改革步骤稳妥周密改革方向坚定不移——上海市行政性公司改革基本完成》的文章,肯定了上海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尤其推荐了上海配套推出的管理部门直接面向企业推动建立协会,组建企业集团三项针对性的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后来,人们通过后续的报道得知,上海率先开展的系列改革做法得到了时任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赞扬,要求作为样板推广全国。

同样声名远播的,还有陈统辉和他新成立的协会。陈统辉说,1988年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在筹建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时候,也遇到一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协会。他们知道上海已经成立了医药行业协会,于是就专门跑来请教陈统辉。陈统辉骄傲地说,那时候我就带着我们的材料跟他们一点点地讲,章程规范怎么定,理事会、会长会、会员大会怎么开,所以最后他们的章程就是照着我们的底版来的。他笑着说,没想到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还摸出全国名堂来了。

坚持做好服务,坚决面向市场

将原有行政性公司转变为协会,这种磨合不仅止于台面上“大道理”所讲的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还涉及到每个身在其中的个体的星星点点的“小道理”,例如人事的重新安排和传统观念的转变。

协会成立时,陈统辉给协会安排了8个工作人员。比起原来50、60人的联合公司办公室,协会的“人头”少了,办公室小了,也旧了,感觉排面和档次下来了。剥离了行政职能之后不管事了,也不能“朝南坐”了。陈统辉说,最初有些同志会有些低落情绪,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新工作的立足点,我们都还在“摸石头”。为此,他对协会的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的身份已经不是管理行业,而是服务行业了。所以像现在不讲排场就很好,这样企业来一看,就知道你们是真干事情的。

要干事情,陈统辉首先选抓的是行业的统计工作。由协会汇总行业企业的一手数据,然后做好分析再反馈给各单位,包括成本、产量、利润、质量等,帮助企业从数据中找优势、找不足。同时,陈统辉邀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厂长、老经理来做协会的顾问,协助企业一起研究哪些产品生产,哪些不生产,分析怎么赚的钱,怎么亏的本,再回过头来总结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提升经营效率。陈统辉说,这些工作十分有意义,好就好在真抓实干,有的放矢。

对内抓好统计,对外就抓竞争。在现在的资料库中,我们还能看到陈统辉当年的一些文稿和讲稿内容。在1993年12月20日协会的一次会议上,他讲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既公平又无情企业之间的,实际上就是产品竞争市场竞争而归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意识的竞争的智慧的竞争更是思想观念、营销高层的决策竞争。没有加强发展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胆量企业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又如,在1995年的上海市医药管理局的营销工作会议上,陈统辉发表了一篇近5000字的讲话,他要求企业主要领导直接抓营销工作,适时用好促销战的工具,建立专业肯拼的营销团队。

即便是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观点也都是切中要害的,而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之初,社会观念尚待转变之时,提出这样的讲话,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不禁也使三十年后的我们为上海有一群这样远见卓识的改革者而感到窃喜和骄傲。

陈统辉说,要敢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依法竞争。如何竞争,他找到的方法就是依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特优新”产品开路,抱团主动出击。资料显示,自1993年起,每年协会组织动员的会员单位参与外部大型展销活动、组织内部展评活动,并且协调会员单位走进医院现场了解临床需求和用药动向,甚至组团走进北京、成都、哈尔滨、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举办大型展览、与各地主要医院开展业务洽谈。关于协会集中力量为上海医药企业打开市场、提升销售的活动记录俯拾皆是。

此外,陈统辉还推进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便是在1988年推动筹办了协会的会刊《医药简讯》,即现在《上海医药》杂志的前身。这本杂志1988年创刊,于1991年升级为固定月刊《医药月刊》。1993年8月,由《医药月刊》升级改组而来的《上海医药》正式创刊。时任副市长谢丽娟致信勉励编辑部,“愿她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同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入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1994年1月1日,《上海医药》正式扩版公开发行,并获得了海外发行的许可。如今在现任总编樊嘉院士的带领下《上海医药》已经迎来第636期,并成功被多个海外重要数据库收录,这既使外界多了一扇了解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动态的窗户,也使上海的生物医药行业多了一个向全球发声的平台,还能使我们在时隔多年之后,还能并不费力地按图索骥找到当初那些珍贵的发展印记。

坚决“比学赶帮超”,坚定面向未来

时至今日,“比学赶帮超”还是陈统辉常在嘴边念起的词,也是他一直以来工作中坚持的方法论。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区域性龙头药企各显神通,各具特色。为了学习产业发展先进经验,陈统辉带队几乎走遍了全国重点制药企业,他说“不管是研发、还是经营,或是机制,哪里先进,我们就去哪里取经,只要企业有需要,我们就组织去哪里学习。取完经就回来学习研讨,再把心得经验传递回企业,帮助他们尽快突破瓶颈。”同时,在他的组织下,协会也积极吸纳学习海外同行经验,陈统辉说,西方国家不仅在生物医药技术上有先发优势,在协会运作组织、运作模式等方面也很值得学习。而我们先“学”,学的目的是为了做得更好。

陈统辉说,当时他抓统计,内部搞展评、搞“名优特新”都是为“比学赶帮超”。现在搞交流访问也是为了“比学赶帮超”。他说,因为“比学赶帮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走、走好、走久。

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外地企业,陈统辉都报以欢迎的姿态。他说,“大中小企业各有优势,大家联合一起干才能充分地发挥合力,医药工业人民做,才能做好人民需要的药。这是生物医药产业特性决定的。此前原料药也好,抗生素也好,针剂、片剂等制剂也好,都是基于这样的合作模式做起来的。而在这当中,协会也能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

2008年,陈统辉正式卸任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会长。此前他已经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废寝忘食地整整工作了超过半个世纪。陈统辉说,他刚参加工作的年代,是血吸虫病、丝虫病、麻风病都会造成大面积病亡的时期,是一盒盘尼西林(青霉素)可以抵一根金条的年代。而在这五十多年中,他亲历了以上海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从第一支国产青霉素起步,从无到有的历程;历经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能自主解决基本疾病和药物可及性问题,再逐步变强的过程;亲身参与了改革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引发的巨变,推动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的步伐。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三十年飞跃的过程中,他见证由上海市医药管理局转制而成的上海医药集团,从政府变成公司,公司变成集团,再由小集团变成由金融加持的大集团,并跻身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前列的全过程。他也以他至诚质朴的方式推动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最初1.0的构建。

他说,回望这一路经历,今天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兴许他应该想到,产生今日成就的这片产业热土,正是源于他这一批开拓者的远见和热忱的浇灌。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上海医药》杂志、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大事记(1987-2022)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夷征宇协助文字整理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