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有5年至10年中速增长潜力,下一步的出路是要加快挖掘新增长潜能。”近日,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太原)高峰会暨2023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年会在太原举办。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总结称。
他提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一方面要打开“横向需求空间”,即缩小中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在终端需求结构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提高“纵向升级动能”,就是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拓展经济上行空间。
当谈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路径时,对于消费内需和产业升级的讨论,也是当天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化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更是多位经济学者与企业代表的共识。
打开内需动力的空间
“展望未来,需要顺势而为。现在世界经济还在低速增长,低迷的状态,但是经济增长的动能在积聚,止跌企稳,未来可期。”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外部稳定性预期已经有明显趋稳的迹象,但内需不足、内部经济增长基础还不稳固的情况仍较为突出。
徐洪才强调,从整体的宏观经济来看,要把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夯实,要公平竞争,减少结构性政策。“未来还是稳字当头,我们也要对有利条件进行有效利用,比如说投资,投资有潜力,消费也有潜力,所以未来升级性、改善性的消费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购买力,这是重中之重。”
对于提升消费需求,刘世锦也提出同样的呼吁。
“最近在谈扩大消费的问题,你要搞清楚消费增长到底要增长什么。我们现在所谓生存性的消费,包括涉及到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基本上满足了。现在我们差的是发展型消费,也就是说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讯等等。”他分析道。
刘世锦更强调,上述发展型消费的提升,才会拉动整个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量的扩大。这背后,怎么提升9亿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更为关键。
“我认为中国下一步要推动的结构性改革,从需求侧来讲,以进城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供给端,以稳定房地产等既有支柱产业,激发企业家精神、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未来产业都是重点。同时推动以扩大有效需求、转换资产负债模式、化解防控风险为重点的资产负债端改革。”刘世锦总结道。
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去十几年经济转型期里的老办法不太管用了,但是新办法是什么还不太清楚,还在探讨,有很大不确定性。”面对传统三驾马车当前的效果,刘世锦直言称。
而越复杂的环境之下,路径选择越重要。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视数字化技术运用,是多方共识。
香港致富集团研究院院长肇越就强调,实现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落地,立足现实,自主可控。“一是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统一,不能仅盯着价值链的高端,要保证整个产业链是完整的,供应链也是完整的。二是要领先性、可行性和战略性三性兼顾,不能光想着领先的要把三个统一到一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表示,数字经济毫无疑问是经济增长的引领者,尤其是占比更大的产业数字化,将通过数字技术拉动传统产业的新增长。
“数字经济的核心组织是平台。数字化平台可以形成数字产业生态,集聚了大量的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形成了产业链生态,,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成长壮大。此外,数字平台也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新的技术平台会聚合大量的开发者,赋能各个行业与社会生活。”王晓红列举到。
多位上市公司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度渗透到全行业,更辐射到补链、升链、建链、延链的全过程。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就表示,从公司过去十多年转型的路径来看,整个数字化升级的进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思想、简单地组建团队、简单地聚合人才就能成功的,是需要切实构建一个从智能制造到充电运营,到数据增值服务的复合化人才、团队、管理、技术、文化的生态。
蓝佛安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实现良好开局。
中小银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要求,更加注重稳定有效投资、降本提质增效。发展壮大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提高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