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联集团91亿元股权交易获准,民生证券和国联证券将合并

第一财经 2023-12-16 08:57:35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责编:钟强

国联证券和民生证券将会如何整合?

民生证券将迎来新任第一大股东。国联集团以91.05亿元拍下的民生证券34.71亿股权,获得证监会核准。12月15日晚间,国联集团、国联证券(601456.SH)均对国联证券和民生证券整合事宜进行了发声。

根据证监会公告,核准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联集团”)成为民生证券主要股东,对国联集团依法受让民生证券34.71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30.30%)无异议。

9个月前的3月15日,国联集团、东吴证券(601555.SH)、浙商证券(601878.SH)三方竞拍民生证券34.71亿股,经过激烈角逐之后,最终国联集团胜出,以91.05亿元成交。

4月10日,民生证券变更主要股东或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材料被证监会接收。时隔5个月后,证监会于9月15日出具受理决定,直至12月中旬批复。

这意味着民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将由*ST泛海(000046.SZ)变更为国联集团。而国联集团也为国联证券的控股股东,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持有国联证券5.44亿股,占比19.21%。

在现行证监会对证券行业“一参一控”的政策要求下,民生证券和国联证券同业竞争问题如何解决引发关注。

证监会也表示,民生证券应当切实做好与国联证券的风险隔离,严格规范关联交易,严防利益冲突和输送风险。民生证券应当会同国联证券、国联集团按照报送证监会的初步整合方案确定的方向、时间表,稳妥有序推进民生证券与国联证券的整合工作。

12月15日晚间,国联集团发布消息称,国联集团投资民生证券,既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民生证券和国联上海金融运营中心作用,打造无锡-上海两地协同发展平台,更好对接长三角金融、科创、产业资源,助力无锡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战略支点城市;又是发挥金融支撑功能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民生证券“投行+投资+投研”等功能优势,进一步优化无锡区域融资结构,有效支持地方招引培育优质创新企业,帮助企业通过上市等途径提升价值,助力无锡产业转型升级;也是谋求自身做优做强的创新手段,民生证券与国联集团证券、投资等业务高度互补,通过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动优势互补,实现跨越发展。

同时,国联证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从国联集团获悉,国联证券和民生证券具体整合事宜尚需与相关各方沟通,相关工作尚未开展。国联集团将根据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与整合所涉相关各方稳妥有序推进后续工作。国联集团将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维 护公司和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

对于下阶段,国联集团表示,将稳妥有序推进民生证券与国联证券的整合,始终坚持市场化机制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国有股东资源优势、民生证券业务特色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实现“1+1>2”目标,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国联集团官网信息显示,该集团成立于1999年5月8日,前身为设立于1992年的无锡市国有资产投资开发总公司,是无锡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授权经营试点企业(与国发资本一体化运营),注册资本83.91亿元。2022年,国联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7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截至2022年末,该集团总资产1820亿元,净资产513亿元。

另据国联证券2023年中报,截至2023年6月30日,该公司及子公司总资产861.61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长15.84%;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权益177.49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长5.90%;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07亿元,同比增长41.87%;归母净利润6亿元,同比增长37.30%。

国联证券主要业务分为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及投资业务、信用交易业务及证券投资业务五大板块。其中证券投资业务收入最高,为7.51亿元,同比增幅为143.57%,在五大业务中增幅最大;其次为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营收为3.73亿元;再是投行业务,营收为3.02亿元。

再看民生证券的情况,根据该公司披露的2022年年报信息,2022年末公司总资产589.8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151.52亿元,每股净资产1.32元,每股收益0.02元,净资产收益率1.39%。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5.3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11亿元。

在主营业务上,投行业务是民生证券的一大亮点。根据2022年年报信息,2022年,该公司过会IPO项目26家,过会数量排名行业第六;发行上市16家,行业排名第七;在股转系统挂牌21家,排名主办券商第一;股票主承销收入排名行业第7位。截至2022年底,在审IPO数量排名行业第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