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敦煌学家张元林教授:泱泱中华文明赋能新时代的自信之基

第一财经 2024-01-01 13:13:06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国子昂

二零二四年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再度发表了新年贺辞。新年贺辞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振奋人心。其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远古文明,习主席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坚守大漠三十五年的敦煌学家张元林教授近影

国家主席的这一最新论断,让在上海的笔者、上海敦煌学特色学府中国中学师生和已在大漠孤烟中坚守三十五年的敦煌学家张元林教授,倍感振奋、光荣和自豪;我们进行了新年对话。对话之前,刚刚在去年欢庆建校九十华诞的中国中学师生代表,观看了反映张元林教授敬业和专业领域突出贡献的事迹纪录视频。作为他的复旦大学本科同学,我也是相当感动。

中新社精心制作的统一战线视频这样报道:“融汇东西的敦煌文化如何形成?民进中央委员、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敦煌研究。30年多前,他从复旦大学毕业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在莫高窟285窟的一方天地中,探寻丝路文明、东西文化交融的密码。得益于一代代敦煌学者的耕耘,今天中国敦煌学研究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张元林说,能跟世界文化遗产相伴一生,而且为它做点事,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笔者还进一步地了解到:甘肃,作为黄河文明的故乡,酝酿出了最初的中华风骨!明珠敦煌,更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和商贸文化重镇,史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世界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在这里相会,成为中外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亦成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典范。只是在一九八五年即我和张元林成为复旦大学同班同学时,敦煌学权威中国罕见。

三十五年来,这一局面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其中,张元林教授功不可没。张元林教授认为:“无论是从敦煌壁画和文献,还是敦煌出土的文物遗存,可知这一地区曾长期生活着多民族,并有多种文字并用的现象,各种东西方文化元素和踪迹交融呈现的和谐画面比比皆是。这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宗教在敦煌和睦相处的历史事实,也是今天研究多种文明交流交汇的重要材料”。具体而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随着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东西方之间商贸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从公元4世纪开始,以善于经商的粟特人为代表的西域胡商逐渐进入中原,在促进东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交融互动。在汉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诞生的敦煌文化中,胡风元素也一直融合其中。

张元林教授还强调指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的一千五六百年间,敦煌是连接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节点。敦煌石窟的形成,同样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大胆吸收印度、中亚、西域佛教艺术思想内容,进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敦煌文化和敦煌石窟艺术,并在不断接受来自中原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发展新成果的滋养中渐至兴盛,其影响又沿着丝绸之路传至周边”。同时敦煌文化中蕴藏了中华民族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平等”“包容”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丝绸之路上“互利共赢”和“多元交融”的历史和文化胸怀。这蕴含了中国多民族融合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而这位敦煌学权威的系列见解和持之以恒的敬业风范,深深地感染着中国中学的师生们·。

去年暑假,中国中学敦煌学社团成员实地考察场景一览

关于学校开展敦煌学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校长郑毓芳告知张元林教授和笔者的是:“中国中学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打造了从学生社团(敦煌学社)到选修课(新六艺·明德惟馨系列课程)的学习平台,让同学能够在敦煌这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中不断汲取力量。并在外请专家徐汇区政协委员、赋能者项目主持人葛信晔老师的带领下,中国中学的学子更是有机会借助中国中学“行走中国”系列研学课程项目真正踏上敦煌的土地。在敦煌,学生在研中学更是带着课题论文实地踏勘,带着问题与思考而行走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产出收获。中国中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这是我校‘新六艺’校本课程课程群、和‘行走中国’研学课程一直在持之以恒在推进的,即让学生在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中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明确自身的精神坐标与民族品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作者(左一)去年调研中国中学敦煌学社团时和郑毓芳校长(右二)及社团学子的合影

在观看了张元林教授的追梦事迹介绍和我的说明之后,高二2班的李卓瑶认为: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我们,是飞天的后人”。“岁月,凋零了壁画的颜色,斑驳了佛像面庞,模糊代代叠叠的念想,褪尽黑暗里的无奈与悲伤。是谁雕的岁月,是谁雕的风霜、是谁雕的太阳,谁雕的月,谁雕的往事,谁雕的愁绪。许是时间在故意间的蹉跎,才有了今生这场相遇的因果。而考古者们,一锹一铲子,叩问大地缄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而张元林教授,扎根大漠30余年,解锁多元文化交融密码。就是那永恒之火中最亮的星光。樊锦诗先生说:‘爱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护石窟当成了一份终生的事业,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 我不禁回想起2023年暑期研学之时,在莫高窟,我走出洞口,回过头望向远方,身不由己,踉踉跄跄。我被人群所挟,被声浪所融,也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心归处,是敦煌”。

高二3班的吕易珊则坦率地告知:“那次敦煌研学让万卷书中知与识,在万里路的行走中真正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当边塞诗描述的情景不再只是语文课本上文学常识的一句注脚,当地理书上的雅丹地貌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脚下踩踏的河西走廊仿佛带我穿行回强汉盛唐,揽尽岁月千年。那时,我以为我看过了敦煌,可张元林先生告诉我,他看到的敦煌与我眼中的又不一样,原来我好似盲人摸象一般只触到了敦煌的一处边角,原来285窟的故事竟然怎么精彩,原来敦煌还可以从这样的视角去解读,去品味。张元林先生讲到一个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不断在博采众长,吸收新鲜的血液,使中华文化永葆活力,发挥出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的深层动能。我想这或许就是敦煌具有的世界意义,有万卷书更当行万里路,走过千山万水或许才能懂得知行合一的个中三味。敦煌,我想我又有了一个再来的理由”。

同为高二3班的徐晨迪表示:敦煌文化是前后相续完整的。像张元林先生一样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通过对敦煌的遗址和文物进行研究,重新勾勒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文化交流与人员流动,还原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更是让我了解到敦煌这处曾经的“丝路明珠”上发生的文化交融。张元林先生在尝试解锁多元文明交融的密码,这让我心驰神往,我之前尝试从敦煌唐代壁画中多民族元素研究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但总觉得隔靴搔痒,词难达意。可张元林先生切入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视频中提到的285窟,壁画中的图像、符号及寓意的研究,不都是探究文化交融的绝妙素材么。敦煌正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我们还大有可为”!

青年教师代表、敦煌学实地考察领队毕仕旻告知:“我在我自己开设《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选修课上准备过一个系列的课程内容,叫做敦煌·人物志,主要聚焦的就是像常书鸿、段文杰还有樊锦诗这般为这敦煌面向茫茫大漠付出了一生的群像故事,在备课的时候我很受触动,这是一群真正的敦煌‘守望者’。而张元林先生的事迹告诉我这群守望者的精神在当下依旧在延续着,张元林先生说:‘能跟世界文化遗产相伴一生,而且为它做点事,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我深以为然。张元林先生给予了我新的启迪,或许我无法像他,像他们那般扎根大漠,但是借助我们中国中学搭建的选修课、社团课的平台,我希望让我们的同学们于敦煌这座传统文化的宝藏中能够进一步探索文明交融的密码,在敦煌文化的我熏陶下熔融中国心,更在敦煌千年文化的交融历程中大开‘世界眼’,让同学有机会去探寻心中‘未来梦’所归何处“。

徐家汇商圈喜迎新年元旦,龙的形象就取材于敦煌莫高窟

最后,我在新年元旦对话中告知交流者的是:敦煌文化是浪漫的、时尚的。如2024年元旦,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辞中特地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而这艘国产邮轮即“爱达·魔都号”,已经由中国工程师掌握了核心技术密码。与此同时,其船体涂装就是从敦煌壁画艺术中采撷灵感,以“丝绸之路”为主题,选取中式美学的敦煌飞天及天女散花,将经典的颜色与灵动的线条融为一体,创新演绎东方文化韵味。为此,被誉为上海女儿的启航大使、世界敦煌学权威樊锦诗教授特地为“爱达·魔都号”送上祝福;而从此海上丝绸之路上将更添上海风采!

元旦投入商业运营的国产邮轮船体彩绘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