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2023年末人均存款11.63万元,每人多存1.2万

第一财经 2024-01-16 17:28:00 听新闻

作者:安卓    责编:林洁琛

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

近日,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布了2023年12月广东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作为历年的“存款第一大省”,2023年,广东人均存款“表现”如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东(深圳除外,下同)的住户存款为12.66万亿元,如果按照2022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09亿人(深圳除外,下同)计算,截至2023年12末,广东的人均存款达到了11.63万元,较2022年12月末的人均10.43万元,每人又多存了1.2万元。

广东12月末人均住户存款达到11.63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东本外币存款余额35.09万亿元,同比增长8.85%,比年初增加2.8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2.93万亿元,同比少增487亿元;外币存款减少101亿美元,同比少减128亿美元。

从数据来看,存款增速正在缓慢回落,这也与全国的趋势同频。

根据央行1月12日发布的《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去年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89.91万亿元,同比增长9.6%。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增速方面,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68亿元,同比少增6402亿元。

去年12月份存款增速的回落,一方面除了受2022年的高基数影响,也与过去一年存款利率持续调降、存款吸引力下降有关。另外,近期,债市走强助推资管产品收益表现,银行理财配置性价比也有所提升。

分部门看,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东的住户存款余额为12.6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万亿元,同比少增2815亿元。另外,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941亿元,同比少增2873亿元;机关团体存款增加3206亿元,同比多增242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899亿元,同比多减1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970亿元,同比多增5693亿元。

如果按照2022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09亿人(深圳除外)计算,截至2023年12末,广东的人均住户存款达到了11.63万元,较2022年12月末的人均10.43万元,每人又多存了1.2万元。

近两年,居民财富发生了一轮从房产配置向存款配置的万亿级别大迁徙,如果将时间点拉长,回顾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的资金运用,兴业证券分析师段超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1年至2008 年,居民收入扩张,消费占比下降,存款、买房增加;2009年至2017年,买房、其他(理财)占比上升,存款占比压缩;2018年至2021年,买房继续压缩存款和消费;2022年以来,买房下降,存款比例明显扩张。

段超认为,日本上世纪90年代也曾出现居民资金流向储蓄、保险,占比上升的情况,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好于日本,相似资产配置阶段持续的时间或短于日本。

定期存款余额是活期的1.28倍

具体到广东的住户存款表现,也发生了类似日本当年的变化。

一是住户存款增速提升明显,尤其是2021年,当年截至12月末,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了16.35%,而2019年至2020年的平均增速仅为11%左右。2023年,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调、银行理财波动有所减缓的背景下,存款增速有所回归,12月末的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51%。

二是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以近5年的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1年,在广东的住户存款中,活期存款余额一直高于定期存款余额,但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收窄。

比如,2019年12月末,活期存款余额高出定期存款余额5414.95亿元,2020年12月末收窄至4175.52亿元,2021年12月末,广东住户存款中的活期存款余额与定期存款余额仅相差1617.37亿元。

逆转出现在2022年,当年12月末,定期存款余额已经高出活期存款余额3711.72亿元。而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东的活期存款余额为5.55万亿元,定期存款余额为7.12万亿元,也就是说,在广东的住户存款余额中,定期存款余额是活期存款余额的1.28倍,两者相差1.57万亿元。

存款定期化是在当前环境下,居民基于自身选择作出的投资行为的变化,但对于银行来说,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存款利率的下调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兴业研究一组数据显示,定期存款的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平均存款成本大约上升2BP。

未来,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调降尤其是对长期限存款利率更大幅度的下调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推动储蓄加快转化为消费和投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