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动mRNA、大模型产业、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上海招商如何 “提着篮子选菜”?

第一财经 2024-01-29 17:37:00 听新闻

责编:陈婷

在全球mRNA巨头之一的莫德纳(Moderna)落户之后, mRNA产业链在上海的集聚也开始提速。

2023年12月5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与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就石药集团(上海)国际创新中心达成合作,共同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建设,打造石药集团国际化生物医药创新基地。

就在此次签约的4天前(12月1日),石药集团(01093.HK)公告称,其研发的新冠病毒二价(XBB.1.5+BQ.1)mRNA疫苗(SYS6006.32)在中国被纳入紧急使用。2023年3月22日,石药集团的新冠mRNA疫苗(SYS6006)已在中国纳入紧急使用,成为首个国产新冠mRNA疫苗。

此时,距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约20公里的闵行莘庄工业区,莫德纳在中国的首个药厂——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刚开工一个月。这是截至2023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大投资额的标杆性外资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2023年上海引入了mRNA、三维CAD、大模型等领域的一批前沿战略性产业项目,由此进一步强化了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在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的同时,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

招什么大?引什么强?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转换新动能、抢占新赛道也成为各方共识。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

与之呼应,近年来上海不断优化产业体系,从“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到2021年以来布局四大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目前形成了“(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

根据《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六大重点产业中,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成为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成为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也因此,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上海近年投资促进工作的重心。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龚正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增强抓招商扩投资的精准性、实效性,更加注重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提着篮子去选菜”,紧跟科技创新新动向,更有针对性地吸引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产业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产业链“强身健体”、迭代升级;更加注重集聚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的高能级项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

招大引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条重要路径。但何谓大?何谓强?上海正在形成自己的新标准。

闵行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顾耀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23年,闵行区首次将区级重大招商项目纳入考核并给予较大分值。而重大招商项目的准入标准,从原先单一的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独角兽、未来产业集群、当年度获一轮以上社会融资等六个维度。

数据显示2023年,闵行区重点项目落地203个,同比实现翻番。计划总投资740亿元,同比增长47%,诺一生物等80个项目超1亿元,新迪数字等15个项目超10亿元。其中,引入氢枫能源等59个未来产业项目、烜翊科技等57个新赛道项目、科梁信息等46个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乐普钠电等16个项目当年度获一轮以上社会融资的企业。

“这是引导各街镇园区既着眼当下的招大引强,又谋划未来抢占新赛道。”顾耀强说,判断企业大和小、强和弱,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重要的是看成长性,要能够为区域未来发展持续提供新动能。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当前对重大产业项目的选择,要有中长期布局意识,考验的是对城市未来、科技前沿、产业链关键风险点的前瞻和敏感。

而被引入上海的重大产业项目,也被寄予厚望:一方面,基于上海的人才、科创、资本、产业生态、制度创新、营商环境等高端要素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与长三角、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的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莫德纳等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的。

打造mRNA产业生态

2023年5月24日,被称作“生物医药界的特斯拉”的莫德纳,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注册了美德纳(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美元。

图为美国莫德纳公司与上海市经信委、闵行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企查查显示,美德纳(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之后又分别于2023年8月17日、9月21日、11月28日、11月29日投资成立了美德纳(上海)制药有限公司、美德纳(上海)医药研发有限公司、美德纳(上海)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美德纳(北京)医药咨询有限公司,初步完成在中国尤其在上海的布局。

“业务布局很全面,包含了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部环节。”顾耀强说。

随着新冠疫苗的成功,mRNA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诸多制药公司积极布局的重要赛道,莫德纳也一跃成为行业三巨头之一。财报显示,2021年、2022年,莫德纳营收分别为184.13亿美元、192.63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22.02亿美元、83.62亿美元。

在非新冠mRNA赛道上,mRNA技术也正在呼吸道传染病、肿瘤、罕见病等领域加快推进。2023年9月的年度研发日上,莫德纳预计未来5年将推出15种新项目以解决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并将有多达50种新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根据协议,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建设落成后,将推动更多先进技术、创新产品落地上海,也成为中国协同研发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也有多家企业布局mRNA赛道,但直到2023年,才有石药集团的2款mRNA新冠疫苗,以及复旦大学/上海蓝鹊/沃森生物联合研发的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Omicron XBB.1.5)——RQ3033疫苗沃蓝安安®,被纳入紧急使用。

毫无疑问,莫德纳进入中国市场寻求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将搅动国内mRNA产业的一池春水。

第一财经了解到,闵行区已经排摸了该区mRNA产业链基本情况,下阶段要进一步放大莫德纳落地的效应,打造mRNA产业生态,规划领先的mRNA产业园,并以此为载体推动mRNA产业技术生态在上海乃至全国发展壮大。

顾耀强表示,接下来将抓好mRNA产业链的精准招商,重点补齐区域内上游供应环节的短板,同步推进中游研发配套、下游销售补链。其中,上游主抓LNP (脂质纳米颗粒递送技术)核心环节的补链。中游要推动GRO、CDMO企业的引进落户、设点设产。下游要推进GSP药品经营企业的招引落地。

同时,也将营造优质成长生态,在空间规划、产业政策、人才科研和市场准入等环节为mRNA产业提供有效支撑。“希望能够尽快形成mRNA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有效带动全国mRNA产业的发展。”顾耀强说。

加快培育大模型等新动能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正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志在打造AI“模都”的上海,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头雁效应”、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2023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加快大模型、区块链等新动能培育壮大,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抢抓绿色低碳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已有6家企业通过全国首批大模型产品备案、16个算法完成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均占全市的3/4。”徐汇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魏兰告诉记者,2023年是徐汇区的大模型产业布局元年,通过联合组建大模型招商工作专班,在上海及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开展招商,实现了变人工智能“先发优势”为大模型“领跑优势”。

为解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产业“核爆点”还有所欠缺的瓶颈问题,2023年9月28日,上海市区联手共建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正式启动,先期推出约一万平方米孵化空间,目的是成为各类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大模型应用创新初创项目落地徐汇乃至上海的第一站,以最高优先级政策支持,打造“全国第一、唯一、方方面面配套最好的、最具竞争力的大模型创新社区”。

图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

“已有40余家高潜力大模型企业率先入驻。”魏兰表示,2024年将以产业化为目标,加速大模型价值落地进程,把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作为徐汇人工智能发展的“核爆点”,依托市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积极争取国家级牌照。

2024年,“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的二三期体量将达到5万平方米,运营团队、功能平台尽快入轨运行,在空间载体、支持政策、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接力,打造全要素资源高效整合的服务枢纽。

但这些大模型企业,不少还处于研发阶段,还需要相应的要素支撑和产业培育。除了提供办公空间、租金支持,“算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成本,所以我们为研发阶段的大模型企业提供算力补贴,让企业专心做研发,争取跑出来。”魏兰说,徐汇区也为大模型企业搭建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算力调度平台、辅导备案平台、融资平台等。目的就是在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领域,培育一批独角兽、千里马企业。

筑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根基

作为数字经济新赛道的重点项目,新迪数字在4月6日的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签约落地上海。

图为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新迪数字董事长叶修梓作为企业代表发言。

半个月后(4月21日),新迪数字发布了天工CAD 2023、天工云CAD 2023两款产品。“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国产三维CAD软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海新迪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修梓对第一财经表示。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的“大脑”,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这其中,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等为代表的研发设计软件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的短版,也最容易卡脖子。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中,达索系统(23.5%)、西门子(15.3%)和欧特克(12.5%)仍位居中国CAD软件市场份额前三,三者合计占比51.3%。中国本土厂商则保持近20%的市场占有率。

叶修梓告诉记者,国产二维CAD的市场占有率已达25%,不存在卡脖子问题,但国产三维CAD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是“短板中的短板”。

更进一步来看,三维CAD又分为通用三维CAD和高端专业三维CAD,其中,通用三维CAD可以满足80%-90%的制造企业产品设计建模需求,但国产软件与国际领先产品存在10多年的差距。而能够满足飞机、汽车等大型产品或超复杂场景设计建模需求的高端三维CAD,目前国产还是空白。

如何才能加速追赶三维CAD软件的国际领先水平,并跻身高端三维CAD市场?

来上海。叶修梓解释说,首先,国内三维CAD人才稀缺,但国外工业软件的研发中心大多在上海,所以这类人才也基本集中在上海。

其次,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是中国的制造业重地,应用场景丰富,便利工业软件企业真正打造服务整个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发现上海市各级政府对工业软件的基础、核心地位,对工业软件产业发展都有正确的认知。”叶修梓认为,三维CAD这类核心工业软件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成熟时间长,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软件打磨迭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主义的认知。

“三维CAD的国产替代就像给高速公路上奔跑的汽车换轮子。车子已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也即企业已经在其研发体系中使用国际一流的三维CAD软件,所以国产替代过程中,要求业务不能停、质效不能降、成本还不能高。”叶修梓说,这既要政府引导,鼓励企业使用国产工业软件;也要与大型企业合作,由大型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帮助国产工业软件向高端应用方向发展;还要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公司形成整体合力,打造产品和市场合作生态。

而这些,在上海都可以找到可用的资源、有效的支撑。

叶修梓表示,借助上海构建的产业生态,新迪数字要实现快速发展,并在10年内推动国产三维CAD市场份额从目前的近5%,提高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以服务于全国的制造业高端转型。

 “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的背景下,新的研发设计需求会不断涌现。国产CAD软件能更理解中国制造业的需求,提供更充分的本土化支持,进而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叶修梓说。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