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曹伟明教授:江南何以百业兴旺、文脉连绵?

第一财经 2024-01-31 16:14:55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陈婷

新年元月,沪苏浙皖两会先后顺利举行;三省一市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进一步做强做深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引领全年经济复苏。这对于笔者和同样长期研究长三角发展课题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伟明教授而言,倍感振奋。笔者和曹伟明教授相识于本世纪初,当时他任职于青浦区文化局(后任文广局局长、青浦区文联主席等职);那时青浦还没有地铁,观光资源丰富但旅游业缺少硬件支撑。同时,青浦作为上海的西大门直接接壤江苏和浙江;但二十多年前并没有一体化发展意识,相反却有竞争尤其是吸引外资方面的互为对手意识。因此在当时的调研中就发现:陆上公路交通除了硬件老化而断头路甚多、接壤处均不建设;环淀山湖水系也是各自为政。二零零二年,三省一市智库终于在上海社科院举行高层会晤;开始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长三角合作、而非以行政区划割地为牢刻意竞争的新共识。随后青浦就作为上海前沿,开始一系列融入一体化进程的探索;曹伟明着重研究合作的文化基因!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伟明教授被同仁们誉为江南赤子

经过二十年的不懈探索,如今被誉为江南赤子的曹伟明教授坚定地认为:“作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仅为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为由吴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构成的江南文化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期”。迷恋、欣赏和长年研究江南文化密码对于促进发展意义的曹伟明,童年时代是在其外婆老家度过;外婆的老家是浙江河姆渡边的陆埠古镇,与青浦著名桥乡金泽的地貌环境相似,都是江南古镇和魅力水乡。他的独到见解就是:“江南文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化典籍和文物古迹中,更蕴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几千年江河湖海水韵的江南文化,往往以其精神文明、文化特质和风俗习惯,融汇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众创造有烟火气、有温度的生活。深入考察与研究现代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式,不难发现江南文化的底色和特质”。这对我研究百业兴旺是个积极启迪。

作者去年在考察青浦历史风貌区文化遗产时的留影

如曹伟明教授经过系统的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实惠勤俭是江南人消费生活的一大特征。民以食为天方面,鱼羹稻饭等长期形成的饮食方式便是一种江南文化的积淀。他指出:“江南人擅长于就地取材,随遇而安,往往用腌、酱、腊等工艺制作食品,诸如霉干菜、臭豆腐、腌萝卜、酱乳腐、腊鱼干、酱家禽等。这些饮食工艺的创造,解决了物产在充裕的季节能够被广泛利用,在食品匮乏的季节得到调剂补充的困境,减少了浪费和损失;同时,通过这些饮食加工,便于食物长期保存,方便食用,并获得舌尖上的享受”。这些食品工艺的发明和经营性发展,往往使得一个家族的营生连续三代以上、并形成了江南古镇得以兴旺的百业源流。我从小就熟悉的自己外婆老家无锡的小笼包子、油面筋和酱排骨,就是如此从唐宋向我们一路走来;而到了元明清就更有了商品制作商和原产地意识,江南开始成为社稷重镇和国家税赋之源。在青浦,朱家角大米、金泽豆腐干、淀山湖白水鱼等,也各自成业。

江南地区以及拓展到整个华东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有个从历史到现实的重要元素就是善于捕捉港口带来的地缘优势和业缘优势、并形成长期相对稳定的贸易方向和合作伙伴;同时在港口、航道、水岸配套业务及设施建设方面,始终走在时空前列。十年前,曹伟明教授就利用青浦当地考古发掘的最新成就告知了他的独到分析;让我对青龙港有了清晰了解,并认为这一发现足以激励如今青浦振兴乡村的新时代新工程。曹伟明教授的核心观点就是:“上海是闻名中外的贸易、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今的洋山港更成为世界级的贸易码头。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洋山港的祖父却是唐宋时期位于上海青浦的青龙镇。上海城市,也不是如西方人士所说的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而是有着1300多年的城镇史。青龙镇,毫无疑问就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和最早的国际航运中心、最早海派文化的源头与码头”。

曹伟明领衔的课题组早就发现:历史上的吴淞江(苏州河)作为太湖下游沟通湖海的主要干流,其历史远比黄浦江悠远。沧海桑田,几经变迁。上海青浦在建县前,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因地处吴淞江下游沪渎之口,为海商辐辏之所,上海的地名“沪”便源自于吴淞江畔的“蟹簖”。唐朝的时候,青龙镇建有军事防御设施。“宋时为对外贸易的港口,置监镇,并设市舶务,负责对外贸易。后因海岸延伸,吴淞江港口日趋淤塞,吴淞江南岸的支流上海浦(后并入黄浦江),逐渐变成上海的主要黄金水道,船舶则寄泊于今十六铺附近的江岸。两宋期间,青龙镇作为中国重要的海内外贸易港口之一,不但与国内的诸多地区诸如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有直接的贸易往来,而且与海外地区的许多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关系”。

地处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塔当年就是青龙港航运的地理风向标

根据青浦地方志记载:相传三国时孙权在吴淞江口建造青龙战舰,战舰驻扎之处称为“青龙港”,就位于现在青浦的白鹤镇。千百年过去,如今白鹤镇吴淞江边又将建起崭新的现代化内河港口,同样将被命名为 “青龙港”。当地力图以港区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以古韵青龙谋划文旅新业态。据了解:从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就对青龙镇遗址展开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证实青龙镇在唐宋时就已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2015年,考古队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文献中记载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基,千年古塔的样貌终于重现在世人面前。2016年,青龙镇遗址被列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9年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青龙镇遗址还肩负着上海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的希望——“它是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上海唯一史迹点”。如今当地已经规划在其历史风貌区周围建设符合港区特点的低碳建筑产业集群,利用港区功能平台,发挥上下游产业集聚效应。白鹤港区一旦建成,将承担青浦区内河运输的功能,成为上海市内河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水网交通的建设完善,旧时青龙港口“灯火连昼、烟火万家”的繁荣景象会再次重现。甚至“内河航运港区还规划设计游艇码头,即未来可以在此坐游艇,能够直达黄浦江。”

文脉的连绵不仅体现在唐诗宋词、清风明月,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科技创新上。曹伟明教授就自豪地告知我:追求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是青浦当地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为了把奋斗和追梦的当地佳话告诉更多的伙伴与小伙伴,曹伟明最近出版了青浦名人童年故事的系列丛书、以示后人。如大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童年故事》,就引发了我极大兴趣。

档案照片:一九五八年在学术报告时的留影,吴文俊研究员当时为中国科学院最年青的学部委员(院士)。

这本童书告诉读者:“这位数学泰斗,年少时的数学并不突出。1919年5月12日,吴文俊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朱家镇。因其父亲在上海书局、报馆做翻译,倒是培养了吴文俊爱阅读的习惯,尤其深爱英文小说”。初二寒假那年,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吴文俊全家躲在朱家角镇好几个月,可学校却没有停课。一回到城里上学,功课却跟不上了;语文一如既往稳定,倒是数学,期末靠考试得了0分。吴文俊遭受重大打击;所幸的是,他喜欢力学,物理成绩也优秀,还考过满分。物理老师一眼就相中吴文俊,认为他是未经挖掘的宝藏,他的物理成绩优异是因为在数学上天赋异禀,所以推荐他选修数学科系。吴文俊也没想到,自己具有数学天赋、他完全没有计划报考数学系。但校长承诺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就能获取100元大洋奖学金。大学学费需30元大洋,可吴文俊家里实在拿不出来。于是,他听从了学校的安排。最终,他以第2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录取了;后来他还曾出国留学并取得科研重大突破。1957年初,吴文俊和钱学森以及华罗庚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仅一年后,37岁的吴文俊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出品的曹伟明教授著作《吴文俊童年故事》

曹伟明教授著作《吴文俊童年故事》的最新获奖证书

品读曹伟明所著《吴文俊童年故事》之所以感到亲切,不只是励志;更主要缘故是我课题曾受惠于吴文俊院士前辈的鼎力支持。今年是我研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三十周年,一九九四年已经有了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概念;国家交通部也协调了宁波和上海互动格局,但是老一代的上海港口业务骨干和码头工人师傅们并不愿意放弃黄浦江。当时实际情况是:集装箱远洋运输已经达到每船三千只标准箱了,但黄浦江水深有限;需要依托潮汐进出港、而潮汐力量不足则无法进港和退港,耽误一天则需要额外缴纳三万美元。为了不误工时和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向海而生、即选择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方案,才能建成如今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那个时候,上海港口业务骨干说是可以对黄浦江航道进行疏浚。上海市政府就请来了吴文俊院士和谷超豪院士进行计量测试,测算的结果是疏浚工程需耗时十年、而且还要为淤泥寻找某种出路。正是数学家们的测算,使得老港口业务骨干和老码头们不再坚持己见;最后一起拥抱洋山深水港!即上海从大河(苏州河)走向大江(黄浦江)后,再走向大海。刚刚胜利举行的上海市两会上、龚正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传出最新信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日益巩固,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开工建设,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代表处等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真是与时俱进啊!我想这就是对吴文俊院士和谷超豪院士当年贡献的最好缅怀吧!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