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第一财经研究院调研的首席经济学家们此前的预测基本一致(图1)。
图1: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
2023年,出口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因素如何变化。
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三个:第一,随着新冠疫情退去,中国贸易伙伴的国内生产持续恢复,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随之下降;第二,中国贸易伙伴的货币紧缩政策对其从中国进口商品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图2所示,全球进口指数在2022年11月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到2023年9月,指数较此前的峰值下降了5%。然而,近期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以来,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开始反弹。另外,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结束,有理由预期今年全球进口需求将温和回升。
图2:进口指数(2022年1月=100)
第三,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对于中国商品出口带来了一定影响。
图3中的两条曲线显示了中国占全球出口的份额(蓝线),以及占除美国以外全球其它地区出口的份额(绿线)。两条曲线均显示,中国的出口份额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幅上升后逐步回落。从绿线的走势可以看出,进入2023年,中国占除美国以外全球其它地区出口的份额已趋于稳定。而蓝线的走势则显示,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仍在持续。
图3:中国出口份额(12个月平均)
2024年中国出口增长形势将取决于需求的回升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市场份额方面的损失。近期的趋势让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图4显示了中国出口额(12个月平均)的月度环比变化,在经历了2023年5月至10月的环比下降后,11月和12月中国出口环比略有增长。对于2024年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图4:中国出口月度环比增速(12个月平均)
一些初步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触底反弹。
2023年年初,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在30%左右。到2023年12月,降幅已收窄至10%。未来新开工面积收窄的趋势能否持续下去值得关注(图5)。
图5:房地产指标变化(同比,3个月平均)
2022年和2023年,新开工面积的下降幅度大于销售面积的下降幅度。平均而言,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新开工量与销售量之间的比率约为1(图6)。2022-2023年,该比率降至0.75。这意味着,虽然销售处于近年低位,但至少2024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新开工面积继续回升,从而重新建立两者之间的平衡。
图6:新建住宅
今年还有两个因素可能会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首先,工业增加值方面。虽然202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低于2017-2019年6.2%的平均水平,但从图7可以看出,进入2023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图7: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
工业增加值的好转是由于工业企业利润率的提高。202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率持续低于2019年和2022年同期。然而,到了2023年8月,这种趋势已经基本逆转(图8)。
图8:工业企业利润率
工业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得益于企业在削减成本方面作出的努力。2023年上半年,单位收入运营成本持续高于2022年同期。然而,自2023年7月以来,单位收入运营成本一直在下降(图9)。
图9:单位收入运营成本
其次是潜在的消费需求释放。
一方面,汽车销售强劲可能是消费信心持续回升的标志。2023年第四季度乘用车销量比2019-2022年的均值高出21%(图10)。
图10:乘用车销量
另一方面,较高的个人储蓄率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可以会在未来几个月促进消费者支出增长。
图11:个人储蓄率
图12显示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第一财经研究院调研的首席经济学家们对于2024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我的预测更加乐观一些,我认为可能会达到5%。这意味着2024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图12: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文 | 柯马克 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年初的良好发展势头、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以及房地产有望触底回升这三个因素为中国经济提供显著的韧性。
目前已有28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其中,有8个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长,2个省份常住人口与上一年持平,有18个省份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
力争交出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显质的经营答卷。
2024年,长城汽车营收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 提速高质量发展,2024年长城汽车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3%;扣非归母净利润97.35亿元,同比增长101.4%; 强化市场竞争力,2024年长城汽车毛利率19.51%,同比提升1.36个百分点。
政府工作报告概述了财政政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赤字和发行更多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