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
2023年,世界经济经历了复苏与分化的过程。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实现了较快的经济恢复,但也导致了通胀上升、债务飙升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自身问题叠加外部冲击等原因,经济增长乏力,面临着资本外流、货币贬值、贫困增加等困境。
就2023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2024年世界经济的走向、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格局以及新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话题,第一财经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
张宇燕表示,2023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22年的下行趋势。尽管全球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通胀压力也有所缓解,但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累积,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颠覆性技术带来深刻复杂影响、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与扩散、“去风险”政策加剧世界经济脱钩风险等问题值得关注。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成为影响深远的趋势性变化。
展望未来,导致世界经济下行的短期和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其中关键变量之一是中美等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经济挑战。他认为,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
2023年是动荡、分化和变革的一年
第一财经:请您简要地评价一下2023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您认为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是什么?
张宇燕:2023年是动荡、分化和变革的一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22年的下行趋势,并且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2023年,全球就业和物价形式有所改善,但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积累,尤其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创历史新高。而且在经济下行和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等因素的冲击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仍然高于央行目标,如果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发达经济体的央行还可能进一步加息,这将进一步推升全球债务风险,并引发金融危机。
同时,全球供应链分化迹象开始显现,贸易和投资增长乏力,尽管疫情的影响已减弱,但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仍然充满挑战。2023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同比增长0.8%,相比4月1.7%的预测值显著下调。2023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同比下降12%。
总体来看,一方面,在一些短期经济问题尚未解决之时,一些长期因素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挑战尚未得到有效应对之时,一些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使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
2024年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预测增长率为2.7%
第一财经: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对2024年世界经济的走向有怎样的判断?
张宇燕:虽然我们看到全球通胀问题有所缓解,但2024年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供应链的持续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和资源民族主义的盛行,以及大国博弈等。同时,主要经济体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去碳成本依然过高,疫情引发的“疤痕效应”,以及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等因素都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引领全球经济向好的力量则主要来自一些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新兴经济体。中美等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挑战,则是影响2024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我们预计,2024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前进,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7%,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将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然而,也不排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波动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显著下降的可能性。
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去风险”政策加剧全球经济脱钩风险
第一财经: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将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格局?
张宇燕:在经济全球化遭受重大挑战时,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替代选择,具体表现为歧视性区域主义的兴起,尤其在一些大国的影响下,一些区域合作越来越显示出集团化趋势,各种各样的“小院高墙”和有特定博弈对象的区域组织或集体不断涌现。这些做法背离了多边贸易规则的精神,会增加一体化成本,降低贸易效率。例如,美国和日本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合作,以及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发展,都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所谓的‘去风险’政策,尤其是西方大国针对非西方大国的政策,正在加剧全球经济的脱钩风险。这些政策虽然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强经济韧性和减少对关键供应链的依赖,但实质是升级版的“规锁”战略,其目的是在地缘上围堵、在规则上钳制、在发展上阻滞、在形象上“妖魔化”非西方大国。IMF的研究报告指出,这种政策的负面影响可能波及全球,而非仅限于特定国家。事实上,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国家间的合作和全球性的治理框架
第一财经: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又会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宇燕: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尤其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从同声传译到无人驾驶汽车,再到医疗辅助,它们正在改变众多行业。例如,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已经在各领域取得突破,吸引了巨额投资。
然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关于社会歧视、失业和军事应用等方面的担忧,全球对于AI的影响和潜在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能力和生产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AI将可能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凸显了建立监管框架以确保技术创新能为世界带来共同繁荣的重要性,需要国家间的合作和全球性的治理框架。例如,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就强调,各国应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世界经济面临再全球化、数字化、低碳化、政治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性变化
第一财经:从更长期的角度看,世界经济将面临哪些趋势性的变化?
张宇燕:在外部冲击和内在动能转换等因素推动下,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时期。
首先,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世界经济的“再全球化”。所谓“再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规则因为大国之间的博弈升级而面临改革和重塑。近年来,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变得越来越普遍,政策因素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阻碍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频繁对外挑起贸易战,阻碍多边贸易机制正常运行,并联合盟友推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严重干扰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
在区域层面,一些新的经贸合作安排在促进一体化方面创造了机遇,但一些区域机制和规则日益封闭,也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全球资源将面临重新配置,全球分工体系将面临系统性重组。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全球生产与交换的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快速重塑全球经济的面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全球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看到信息和数字领域的技术创新引领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中提到,到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五国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8%。数字技术还直接推动了电子商务和跨境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各种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发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统计显示,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还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带来深远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各国正在探索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产业转型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更大,它们在实施低碳策略时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技术障碍。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处理国际经贸关系时,越来越多地将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因素考虑在内。例如,将一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纳入重要考虑因素。同时,它们还因政治原因故意阻碍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使这些机制无法有效维护全球经济秩序。随着全球经济力量的重新分配,经济逻辑让位于权力逻辑,主要大国更加追求扩大与对手的差距。
最后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正在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为两大趋势,一是“去美元化”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IMF的数据表明,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已降至1995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二是欧元和人民币的竞争力提升,2023年9月,人民币作为全球货币在贸易融资市场的份额达5.80%,首次超过份额为5.43%的欧元。但要注意的是,尽管去美元化趋势明显,但美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真正实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编导:张媛 沈旭
制片人:张媛
由于经济总量的扩张相对有限,在几乎所有的行业,生存竞争的压力骤增,不仅被流量经济和数字平台替代的传统商业模式和业态面临巨大的调整和转型,就连已有的网购数字平台巨头也会被更新兴的业态竞争。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值在GDP中占比将越来越高,它将改变传统GDP的核算与结构。
中国服务业近年来出现减速迹象。服务业发展缘何减速?如何破除不必要的供给约束,提升服务消费水平?这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短期复苏,也是关系到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的大事。
2025年全球局势依旧动荡,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稳外贸”将作为2025年我国重点经济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