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上班伊始,证监会召开系列座谈会,就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座谈会由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和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主持。专家学者、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私募机构、外资机构等方面代表参与座谈。以下为参会学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的近期观点摘录。
如何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
在田轩看来,核心在于为中长期资金入市营造愿意来、愿意留下的市场环境;要聚焦预期,而稳预期的关键在于优化制度供给,引育并重。从“引”的角度看,应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支柱,持续构建“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从“育”的角度说,着眼于制度供给的优化,为中长期资金提供能够扎根发芽生长的土壤。
相较于专业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更易被“带情绪”“割韭菜”,对此可以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田轩建议,从短期看,应该呵护好资本市场的主力,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一方面,完善我国的集体诉讼制度,降低中小投资者参与集体诉讼的条件和成本。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设立举报人制度,针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内幕交易等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鼓励资本市场内部人举报。
从长期看,应该着眼于提升投资标的的质量,以法治化为核心,敬畏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公司内外部治理,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稳市场先要稳住经济预期
“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同样是国常会关于资本市场部署的重点之一。
田轩建议短期采取具有弹性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如加快推出万亿级的平准基金,短期内平抑非理性剧烈波动、稳定市场;长期聚焦于资本市场内功的修炼:以全面推行注册制为引领加快推动资本市场生态系统的重塑,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如何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田轩则做出了更为具体的分析。他提到,实践中,应注意避免宏观政策分解谬误,降低不确定性对于市场的冲击。
对此,首先在宏观政策制定阶段,通过建立完善制定者与相关各方的沟通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政策曲解的发生。
其次,关注市场主体,重视市场信息,建立政府和企业间长效政策协商反馈机制,提高政策可预见性。
再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优势,构建高频次、多行业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控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全局性。
与此同时,重视资本市场参与者在传递政策信息中的重要价值。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