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和网络直报系统有了哪些升级?如何保证传染病疫情发生可以及时发现、尽快准确通报?2月28日,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副司长秦兴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作了回应。
秦兴强称,目前,我国已建立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常年对鼠疫、脊髓灰质炎等重点传染病开展专项监测。针对新冠等呼吸道疾病,拓展形成了包括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舆情监测在内的十个监测子系统,开展了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病原监测试点,并设置四类风险信号,科学研判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发布预警信息,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国家疾控局将全面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为重点,不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科学评估、及时预警的能力,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等制度,明确相关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会商、医防协同、平急转换等工作机制。
二是拓展监测渠道。在优化现有疫情监测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健全传染病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病媒和环境因素等监测系统,构建部门协同的监测体系,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密切关注全球传染病疫情变化,多源头开展监测工作。
三是规范评估预警。完善风险评估、警示信息通报和预警决策工作流程,开展日常和专题风险评估,及时通报、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适时提出预警决策建议。
四是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病原微生物检测、基因组测序等能力。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分析、预警,不断提升综合研判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答一财: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增加规定,国家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监测、检验检测、诊断和救治、科学研究等能力和水平。
由于近期早晚温差加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有所增加,但整体流行水平较低,专家建议加强预防措施。
当前,全国范围内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已经下降,流感样病例占比有所下降,肺炎支原体等阳性率持续下降,新冠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继续处于低流行水平。
预计多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