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繁花背后有苦难:90年代的下岗潮——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三)

第一财经 2024-03-04 14:39:55

作者:巫景飞    责编:高雅馨

百万产业工人,在历经观念、生存和发展的历练与巨变之后,涅槃重生。

(本文作者巫景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电视剧《繁花》有个桥段是,汪小姐为了完成一张服装订单,南下深圳去找工厂。今天看起来,平淡无奇,可是如果我告诉你,当时的上海滩可是全国纺织行业的NO.1,与青岛、天津三个纺织工业发达的城市并称”上青天“!

自1861年第一家动力机器缫丝厂在上海建成、1878年清朝建立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纺织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的棉纺锭曾经占全国棉纺锭总数“半壁江山”,上海纺织工业在全国保持绝对领先地位,被称为上海经济的“摇钱树”,创造了一系列历史辉煌。

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纺织工业仍雄踞上海第一支柱产业,产值、利税一度占上海工业的三分之一,出口创汇曾经占全市四分之一,贡献长期居上海之首。纺织工业孕育了纺织产业大军,纺织产业大军支撑了纺织工业。上海纺织是上海当之无愧的母亲工业!

上海纺织工业如此发达,难道还满足不了汪小姐的外贸订单需求吗?

很遗憾,还真的满足不了!这个满足倒不是技术上不行,而是性价比不够。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逐渐壮大崛起,上海纺织行业的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遭受巨大挑战。来自江苏、浙江等地的从事纺织与服装加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凭借着灵活的策略,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服务很快就后来居上。《繁花》董勇饰演的来自宁波的范总就是这些企业老板们的缩影。

面对身段灵活的民营企业的激烈竞争,机制僵化的国有企业节节败退,亏损严重。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率先启动国企改革,“下岗潮”出现,下岗工人成为那个时代专有的称谓!

当时上海究竟有多少下岗工人呢?迄今好像也并没有权威的数据。我从网络上零星找了一些说法,罗列如下:

“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下岗待工人员为1.6万人左右,从1990到1994年底,国有、集体企业累计下岗人员已达52.1万。”

“据上海市总工会的统计:从1993年开始到1995年,这三年内工会登记的下岗职工超过100万人。而到了1998年全国工人大下岗前,上海在工会登记的下岗工人已经超过150万。”

“有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情况:1990年上海全市国有集体单位的职工总数在405万左右,而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只剩下200万左右。就此说明上海市的下岗工人总数应该超过20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先后有100多万国营工人加入曹师傅(下岗再就业)行列。”

这么看来,上海九十年代国有企业下岗人数约为150万人左右。此时上海共有1380万人,即超过11%的人口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今天,我们谈论往事,下岗潮似乎不过就是这样一些冷冰冰的数字,但当时却是几十万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温饱冷暖问题。

如今四、五十岁的人应该都记得,当时歌手刘欢以下岗工人为主题,唱过一首公益歌曲《从头再来》。歌词这么唱道: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也很励志,鼓舞了一代人。如今年近半百的我,还真不敢轻易说从头再来,这也让我更加感慨当时下岗工人们的艰辛与勇气。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繁花背后有苦难,有心酸!

我想,更能代表上海城市精神的,或许不是年轻的宝总、汪小姐和玲子,而是当年下岗的40/50的阿哥、阿姐。这些百万产业工人,在历经观念、生存和发展的历练与巨变之后,涅槃重生,以崭新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融入社会变革发展的大潮中,为上海的繁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有勇气、有韧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却又是新时代的开创者,理应被我们铭记!

 

(本文作者巫景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