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安信基金股权降价出售仍难觅买家,中小公募股权为何难出手?

第一财经 2024-03-18 19:33:19 听新闻

作者:曹璐    责编:钟强

中小公募股权难觅买主背后的生存之艰。

市场回暖下,仍有基金公司股权在公开挂牌市场上寻求转让。

日前,记者注意到,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一则挂牌信息有所更新。内容显示,被挂牌转让的安信基金5.93%股权交易截止日再次延至3月22日。这是其第四大股东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从去年11月21日以7650万元降价转让以来,至今仍未最终落地。

近年来,伴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市场震荡导致赚钱效应减弱,公募行业吸引力大不如前,头部基金管理人相对稳定,而中小公募股权却频频出现转让,甚至出现延期、降价都“无人问津”的情况,背后折射出来的正是当下中小公募的生存之难。

挂牌良久难觅买主

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官网信息显示,安信基金5.93%股权交易仍在延期,此次挂牌期满日期为2024年3月22日,转让底价为7650万元。

记者从项目相关方了解到,未征集到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且不变更挂牌条件,该项目会自动延牌,按照5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延长,最多延长30个周期。从去年11月21日的挂牌起始日来看,目前时间已经过半。

相关信息显示,此次转让相关股权的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是安信基金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93%。这也意味着,该机构拟清仓式转让所持安信基金股权。事实上,这并非其首次挂牌转让这部分股权。

2023年2月,这一产权转让行为获批后,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在同年6月将上述所持股权挂牌,彼时的挂牌底价为8500万元。对比两次挂牌情况,如今的安信基金5.93%股权价格已经“打了九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项目仍未落地。

股权转让公告同时披露了相关财务数据。截至2023年2月底,安信基金的资产总额超过14.5亿元,负债总额为6.28亿元,所有者权益为8.22亿元。若按照7650万元对应的5.93%股权进行估算,安信基金整体价值约为12.75亿元,不到其总资产的九成。

安信基金成立于2011年12月6日,注册资本金50625万,目前共有4家股东。其中,五矿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有39.84%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安信证券、佛山市顺德区新碧贸易有限公司分别持有33.95%、20.28%的股权,此次转让股权的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是最小的股东方。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安信基金的基金管理总规模为1185.84亿元,行业内排名第51位;去年中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4.46亿元,净利润为3336.08万元。

股权转让过程曲折

事实上,中小基金公司股东“清仓式退出”并非孤例。从各地的产权交易所披露信息来看,近年来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出现股权交易信息,且大多是中小公募股权,但反响并不热烈,有的需要多次挂牌,甚至降价转让,也有并无下文的情况。

例如,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的一则挂牌信息显示,金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1%股权转让于2024年1月26日至2月27日进行披露,转让底价为3720万元。作为转让方的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同样是“清仓式退出”。

整体而言,在整个项目披露期,该页面的点击数仅有600多,关注度并不高。截至目前,该项目挂牌期满,并未有公开转让结果,且股东信息暂无变化。

同样的情况在嘉合基金身上也有发生,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官网显示,嘉合基金27.27%股权曾在去年11月27日至12月26日挂牌,该笔股权为“二股东”中航信托在嘉合基金的全部股份,对应转让底价1.51亿元。截至该信息发布,该项目共有1656的点击量。

记者查阅相关记录发现,中航信托持有嘉合基金27.27%股权转让已经三次上架,如去年6月时的转让价格为1.68亿元,彼时围观数仅有数百。从结果来看,虽然多次挂牌且已有“降价”,但仍未有买家接手。

除了上述案例外,上银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红塔红土基金、诺安基金等多家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产权交易所网站上。其中自然也有成功转手的案例,但其中过程略显曲折。

例如,去年9月,民生加银基金公告称,原股东三峡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6.67%股权转让给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从历史数据来看,这部分6.67%的股权早在2019年开始挂牌,四年间经历了多次挂牌和调价才最终寻得“意中人”。

无独有偶。去年7月,新华基金原第二大股东新华信托因被裁定破产公开拍卖其所持有的35.31%股权。经过三轮流拍后,该股权价格已从4.2307亿元降至2.71亿元。最终在第四次拍卖中被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及重庆市江北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合拍拿下。

为何难出手

股权转让频频延期、打折都难见有人接手……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类现象频繁发生,中小型公募股权“难出手”背后折射的可能是其竞争力不足或经营不善,导致投资价值或估值潜力也相对有限。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行业共有199家基金公司,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27.61万亿元,排名前十的公募管理规模合计达到10.82万亿元,占全市场总规模的近四成。

而管理规模低于1000亿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多达143家,合计规模为3.32万亿元,占比为12%。而排在队尾的资产净值合计不及100亿元的基金管理人则有65家,例如凯石基金、明亚基金、易米基金等33家公募管理人的管理总规模甚至不足20亿元,不及一只“爆款”基金的规模。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公司的营收业绩往往与基金管理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规模的两极分化体现在净利润上,自然也是天差地别。从2023年中报数据来看,例如基金规模超过1.2万亿元的前三家头部基金公司,净利润均超过12亿元。而管理规模在百亿元的某中小公募,去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1433.44亿元。

诚然,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导致市场对中小公司股权兴趣降低,但也有中大型公募基金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基金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小股东,尤其是具财务投资者身份背景的非主要股东,一般是出于投资目的,在震荡市时或许会选择股权变现以实现落袋为安,抑或是资源优化重组、补充自身发展资金。

聚焦主业发展是导致股东转让基金公司股权的另一原因。“并非因不看好公募业务而退出。”一位曾出售基金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此前公司持有股权的基金公司其实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但由于公司主营业务需要投入资金,加上公司股权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出售是出于聚焦主业、削减非主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考量。

在一位中小型基金公司总经理看来,此番现象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小公募生存紧张的处境,即发展存在稳定性相对较差、投研实力不强、渠道议价能力弱等劣势,因此股权吸引力较低。

“现在中小公募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前述总经理告诉记者,业内实力强的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相对较少,大部分转让的都是中小公募。早期或许还有牌照壁垒的保护,而如今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中小基金公司想要“活下去”,需要先思考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虽然目前行业格局非常清晰,但并非无路可走。即使是小公司,还是有可以深耕的渠道,要先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表示,总之,先生存、后发展,集中有限的资源持续做适合自身特色的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