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结婚难”为何而发生,又因何而加剧 | 荐书

第一财经 2024-03-22 09:01:10 听新闻

作者:西芒    责编:李刚

如山田昌弘所说,也许人们在追问“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之前,应该先问问“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

[美]威廉·马格努森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2024年3月版

这本书的英文副题,是“A History of Corporations”,既然用的是Corporation而不是大众更熟悉的Company,那么想来它更重视的是“公司”作为“法人”的一面,也就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作为法律实体的一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性的赚钱“团队”。由此也就带出了围绕“公司”这一独特的,并且在现代社会中远比在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机构所产生的一系列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认知,比如:公司是进步与繁荣的引擎,还是无情追求利润的机器?公司的主旨是为广大公众谋福利,还是只为一小撮大股东赚取超额收益?公司一开始就要将社会责任放在心头,还是只需埋头赚钱,其余都交给“看不见的手”?一句话,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

本书作者威廉·马格努森正是从其法学背景出发来思考这一切的。他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曾任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兼并与收购组合伙人,现为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教授公司史课程。在书中,他考察了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公司实体(被分为8种类型),从被视为“国家支柱”的罗马大税吏公司,到利润至上的美第奇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工业时代的福特汽车公司,到金融时代的KKR私募公司,再到网络时代的Facebook……以它们的故事为核心,马格努森详尽阐述了历史上的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模样,考察它们如何崛起和运转,又因何失败,了解它们使哪些领域得到了提升,又使哪些领域受到了腐蚀。

总的来说,作为一位在资本世界颇为成功的法学人士,马格努森对“公司”无疑是持正面态度的,他认为,纵观历史,公司是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用“公司”来翻译Corporation,其中的“公”字倒是表达得相当充分),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不婚社会: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

[日]山田昌弘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2月版

去年看到某市发的一份通知,题目是“当前我市‘四不青年’现象有所抬头,建议多措并举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云云。所谓“四不”,是指“不搞对象、不结婚、不买房、不要孩子”。根据该份通知中的数据,在专项调查中,“四不青年”已经占到所有有效问卷中的近十分之一。显然,在这方面,我们多多少少也已经在步日本社会的后尘了,这时候读一读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不婚社会》,无疑既能产生共鸣,又能有所镜鉴。因为在日本,“四不”现象来得比我们早,势头更猛,目前情况显然也要更严重。

2015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日本30~34岁的未婚率,男性飙升至47.1%,女性则上升到 34.6%;持续走高的未婚率,又带来少子化、单身寄生族等其他社会问题,山田昌弘已经在多部著作中关注过这些问题,如《少子社会》《失控的逐底社会》《低流动社会》《低生育陷阱》等。“不婚”,既有越来越多人觉得“不需要婚姻”的因素,也有“想结婚却结不了婚”的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山田昌弘所说,也许人们在追问“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之前,应该先问问“现在的社会怎么了”。因此,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颇为尖锐的问题:婚姻这种形式是否还有必要?婚姻对男性和女性有什么不同?“结婚难”为何而发生,又因何而加剧?个体的困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个人应该如何应对?将来的婚姻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不婚社会”?

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山田昌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山田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并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