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科技发展,将引领构建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这将引发数百万亿投资与产业机遇,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将会诞生。”4月22日,在第二届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正式揭晓。在颁奖盛典上,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院士发表了《碳中和目标与能源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的主题演讲。
黄震解析了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科技突破,以此引领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能源科学技术创新与突破,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18世纪7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人类第一次将“煤炭”转化成了“动力”,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而发明了人类第一个发电机,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30年代,奥托·哈恩用中子冲击重元素铀,发现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能的利用变成了现实,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科技突破为主要标志,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大繁荣与大发展。可以看到,每一次能源科技的重大突破都是人类历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
作为绿色科技的重要内涵,能源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十分重要,它将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全球共识引领下,新能源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技术、风电技术、新型储能技术。例如光伏技术,从P型电池到N型电池,再到TOPCon技术的发展;从钙钛矿电池到叠层电池:光伏技术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再看风电,从19世纪用的木质叶片到金属叶片、复合材料,再到创新型叶片,2023年已实现了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使新能源发电成本越来越低。
黄震表示,新能源科技的突飞猛进,去年有三个数字振奋人心。2023年年中,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第一次历史性地超过煤电装机;下半年,超过火电装机;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总装机量的50%,同时发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同时,中国也为整个世界的能源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全世界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组件由中国提供。去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达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们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能源科技发展、碳中和目标正在形成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黄震强调,过去我国以大规模化石能源资源的投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一直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通过新能源科技创新和发展,使我国从化石能源为主走向新能源为主,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后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黄震表示,去年参加了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下称“COP28”)相关活动,他深有感触,在以石油为经济命脉的中东地区召开的COP28,形成的“阿联酋共识”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 “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即逐步转型脱离化石能源,这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共识与目标已定,生产力和产业体系加快更迭。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金融、新商业模式,如新型电力系统、再电气化技术、新型储能、可再生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碳捕集和利用、气候投融资、碳信用、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碳基金、碳期货、聚合负荷服务、虚拟电厂、工商业储能等等,将快速发展。
黄震总结说,在绿色转型与变革中,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颠覆性、变革性能源科技研发,引领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强大动能。
加大基础研究建设之外,上海也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海陵区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十条政策》出台。
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力推动互联网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同时就弘扬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每日23点至次日7点的用电低谷时段,路灯自动启动充电模式,将电能储存至专用电池;早高峰电力紧张时则切换至储能供电,实现“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