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印发了《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5月30日上午,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板块现场发布和解读《行动计划》《政策措施》“1+1”文件,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南京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代吉上介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作为工信部批复建设的全国第9个、江苏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具备雄厚的科技基础和人才优势,拥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广阔前景。
为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南京研究制定了人工智能“1+1”文件,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行动计划》在总体目标方面提出,到2026年,力争引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大模型1个,打造行业大模型20个以上,可统筹智能算力超6000P FLOPS(FP16),每年打造30个标杆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6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重点任务方面,《行动计划》明确了实施算法创新强基行动、算力支撑提升行动、数据汇聚共享行动、AI+应用示范赋能行动、产业集聚升级行动五大行动,共18项任务。
应对数据安全、算法可靠性等关键挑战。
陪伴机器人想要脱离玩具定位,走向长期陪伴,靠的不是AI的噱头,而是与用户之间建立“关系”的能力。
他认为,越接近通用智能越要保持敏捷治理,形成创造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否则带来的危害也可能是颠覆性的。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体成为主角。智能体技术正推动人工智能从“会说话”向“能干活”跨越。
原因包括:数据基础薄弱、高成本与低ROI预期、场景复杂性与信任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