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据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布。
其中提出,到2027年,围绕“23456”目标体系,初步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
构建两个中心,即合肥市研发制造与应用中心、芜湖市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中心;建设三大平台,即为人形机器人专设的省级创新平台、融资平台、招引孵化平台;打造不少于4种型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开发控制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电子皮肤等5类优势部组件;推出面向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文旅服务等六大领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示范应用。
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意见稿提出,结合安徽省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4个方面。大脑方面,重点支持优势单位开展“智慧大脑”研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类型机器人“大脑”模型,开发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
小脑方面,推动基于模型和基于学习的双足行走运动控制算法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对应技术路线的机器人超脑硬件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等产品。
肢体方面,加快推动电机驱动、液压驱动和材料驱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伺服电机、驱动器和高力敏触觉传感器等产品;推动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软体手、柔性康复手套、双足、电子皮肤等既有成果产业化。
检验检测方面,重点推动国家人形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此外,意见稿还提出,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和产品价值,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争创 “链主”企业。聚焦驱动器、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组件,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扶持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预期的企业,形成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省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关键领域,不断拓展高端业务范围;精准服务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定向支持,在基金、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全省建成智能算力规模超35000P,是2023年10月政府开始调度智能算力重点项目建设时的12倍。
推动一批知识产权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安徽落地,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和“全链条”工作机制,不断壮大知识产权强市、县域、园区队伍。
据悉,本次开工动员项目537个,总投资324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9.1亿元。30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
在新的统计规则之下和随着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张,安徽有可能在今年超过广东登顶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的位置。
今年一季度,有15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三个省份超过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