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债阴云再现资金大举出逃,美股6月能否迎来开门红?

第一财经 2024-06-02 15:28:33 听新闻

作者:樊志菁    责编:冯迪凡

恐慌指数VIX波澜再起。

上周美股全线走低,市场波动有所加剧。美债收益率回升一度引发了风险资产的抛售,美联储官员在降息问题上并未松口,美股基金遭遇大幅流出。随后4月个人消费价格支出指数(PCE)基本符合预期重新激起了年内降息的希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对利率的恐慌情绪。

未来一周,随着美联储进入缄默期,美债收益率变动或将继续主导市场走势。

美联储短期降息无望?(来源:新华社图)

美联储短期降息无望

作为上周最受关注的数据,美国4月PCE整体符合预期,环比连续第三个月上涨0.3%,同比增长率保持在2.7%。核心PCE月率小幅回落至0.2%,同比增速为近三年低位。

对美联储来说,近期数据喜忧参半,并没有给降息提供任何明确的信号。总体而言,物价压力可能比预期的持续时间更长,但未来几个月,不温不火的消费者支出可能会抑制价格上涨。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需要看到通胀数据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改善的趋势,然后才能得出通胀有望达到2%目标的结论。他分析称,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下调以及4月份个人收入和支出数据的疲软给本季度增长带来了一些下行风险,不过对消费者保持谨慎乐观,因为劳动力市场稳定,下半年只会逐渐放缓。

中长期美债收益率上周冲高回落,与利率预期关联密切的2年期美债尾盘失守4.90%关口,基准10年期美债小幅上涨至4.51%。由于周初国债拍卖需求不及预期,美债一度受到大量抛盘压制,而4月PCE公布后,降息前景有所改善令买盘重新回归。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的概率重新站上50%,升至55%左右,今年降息两次的概率也与9月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官员在缄默期前夕的表态仍然谨慎。作为鲍威尔的亲密盟友,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表示,近期物价火热是降温趋势的暂停,而不是中断,利率已达到降低通胀所需的水平。他预计通胀将在今年下半年恢复放缓,今年年底PCE将降至2.5%左右,明年将接近2%。

道明证券认为,虽然4月份的通胀数据再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美联储可能会继续保持耐心。第一次降息将在年底前进行,因为美联储需要将利率保持在当前水平的时间比之前预期要长。

施瓦茨对第一财经表示,美联储并不急于降息,“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大多数政策制定者仍然认为通胀下一步方向是向下的。有迹象表明,经济正在疲软,消费者储蓄正在耗尽,工资增长难以跟上通货膨胀,这两者将在今年下半年变得明显,从而为美联储最终开始降息周期打下基础。”

6月市场能否延续反弹

今年市场并没有印证“五月卖出”的“华尔街古训”。刚过去的5月美股表现不俗,三大股指中纳指上涨近7%领跑,标普500指数涨4.8%,双双收复4月失地,道指尾盘发力,创下自2023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然而最近一周走势可谓惊心动魄,衡量市场波动性的芝商所(CBOE)恐慌指数VIX一度逼近15关口,纳指和标普迎来六周来的首次周阴线,美债收益率盘中刷新四周高位打压风险偏好,科技板块动能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包括赛富时在内多家企业因业绩指引不佳引发重挫,打击市场信心。

资金流向显示,受美债抛售以及美联储降息时间和幅度的不确定性影响,美国股票基金在四周内首次出现资金外流。根据伦交所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上周美股净流出总额为76亿美元,创4月下旬以来新高。

Fundstrat研究主管李(Tom Lee)认为,股市最近的波动意味着PCE报告很可能会引发股市反弹。他预计,6月是一个积极的月份。首先是季节性顺风。其次,未来的通胀预期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报告有望好于预期。第三,纽约证券交易所保证金债务数据显示,投资者仍在使用低杠杆。第四,仍有6万亿美元的现金在观望。最后,财报季显示,人工智能的支出和转型仍然强劲。

嘉信理财在市场展望中写道,由于国债拍卖的需求疲软和多家软件/云计算公司的指引疲软,市场信心受到了打击,投资者将继续关注后续美债标售情况,同时对科技行业的态度可能有所谨慎。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题一直很强劲,并使英伟达、微软、甲骨文等公司受益,但市场对人工智能需求预期极高,小“挫折”就可能会抑制市场情绪。

该机构认为,投资者可能会寻求从科技股中撤出一些敞口,转而进入市场中其他表现不佳的领域。从技术上讲,标普500指数正在接近50日均线的潜在支撑位,道指也接近37750附近的支撑点,可能会带来一些技术性买盘。此外,非农报告即将公布,如果总体数字低于预期或平均小时收入疲软,可能会成为乐观的催化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