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还有一定时间的路要走。”近日,在中核集团第二届上市公司集中投资者交流季活动中,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尹卫平如是表示。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追求无限能源的终极梦想,也是全球科学家集智攻关数十年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自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来,我国相关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例如:东方超环(EAST)首次实现403秒的长时间高约束模式运行;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15万安培放电。
“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取得的进展仍是简单地实现了聚变反应而已,还没有向工程化转化。这仅仅是科技和技术的探索。目前我国和欧美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均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尹卫平表示。
据介绍,中核集团围绕可控核聚变制定了“三步走”的路线图,第一步先做先导工程实验堆,第二步做示范堆,第三步做商用堆。目前,中核集团正在积极推进第一步的前期工作。
尹卫平表示,中核集团在各方支持下,已开展了新的研发计划,与相关方组建了创新联合体,并在推进合资公司筹建,共同推进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商业化。
与此同时,中核集团原董事长余剑锋已有数月未曾出现在中核集团的公开活动中。
AI硬件端集体反弹,CPO、高速铜连接、IDC电源概念强势领涨;稳定币概念午后反弹,虚拟电厂、体育板块表现不俗;新消费题材普遍回调,创新药板块集体下挫。
算力产业链集体反弹,CPO、铜连接方向领涨;新消费、固态电池、创新药、AI手机、金融科技概念股活跃。市场近4000股上涨。
可控核聚变概念掀涨停潮,超导、云游戏、钛白粉、航空运输板块活跃,创新药、汽车整车板块全天低迷。
机构指出,近年来海外可控核聚变发展提速,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商业化聚变项目有望在2030前投入商用,倒逼国内产业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