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直击夏季达沃斯|中国市场越来越“卷”,跨国医疗企业为何仍坚定看好

第一财经 2024-06-26 18:45:19 听新闻

作者:高雅    责编:盛媛

安东内利说,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力,促使企业必须在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方面都要有长期战略,并且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中国消费市场越来越“卷”。

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即夏季达沃斯)正在辽宁大连举行。在主题为“重振消费”的分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表示,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消费展现的转型趋势为,人们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而是追求更高端的教育、医疗、娱乐和旅行等服务消费。

朱民认为,随着中国跨越了1万美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门槛,需要为20至60岁的消费主力群体提供更多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德国医疗保健公司费森尤斯卡比首席执行官安东内利(Pierluigi Antonelli)表示,与其他行业的消费不同,医疗健康行业的需求长期存在,但也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中国市场,该公司看到对医疗器械等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

“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位列全球前三。”安东内利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并不容易,“仅仅是研发和创新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产品必须可负担,并可及于医生、患者和政府。”

图源:世界经济论坛直播

供应链规划

安东内利称,费森尤斯卡比在全球100个国家/地区运营业务,其中,在中国设有3个研发基地和4个生产中心。根据该公司最新年报,该公司正在扩大在中国的产能,该项目完成后,该公司将共计投资约1亿欧元。

“当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会面时,他们常问我,如何才能吸引我们在当地进行研发投资。实际上,投资决策涉及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果该市场不具备商业吸引力,是很难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中心的。”安东内利称。

而中国之所以在其投资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安东内利解释说,中国健康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促使企业必须在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方面都要有长期战略,并且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30年达到16万亿元以上。

安东内利透露,考虑到中国卫生健康预算支出持续增加,预计该公司未来还会在中国市场扩大研发领域的投资。

根据经合组织(OECD)今年的报告,过去几十年间,医疗供应链变得更加国际化,例如,全球医药贸易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10倍,全球医疗设备贸易的价值增长了7倍。在疫情之前,药品短缺已经很普遍且在增加。疫情以来,虽然医疗供应链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其国际化和复杂性,但生产和消费国间的相互依赖受到了影响。

这对跨国医药企业的供应链有何改变?安东内利称:“我们一直在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我们在中国生产,供应给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这样可以确保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我们也在欧洲和美国采取类似措施,以减少对外部冲击的依赖。”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安东内利表示,在医疗健康行业,竞争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复杂性和竞争激烈程度更为显著。

“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提供独特的产品,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安东内利表示,在中国基于价值定价(VBP)的投标机制下,许多医疗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降幅达到80%-90%。

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维平补充说:“中国市场的确竞争激烈,不仅需要最好的产品,还要求最低的价格。所以我们必须在保持市场领导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扩大规模。我们刚刚在无锡投资了近10亿元人民币建立新工厂,并启动了这座工厂的产能。如果成功,或许未来三年内我们会在别处再建一座工厂。我们要利用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从市场前景来看,安东内利认为,中国市场值得持续投资。他称:“从医疗行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有些细分市场非常具有吸引力,一些医疗必需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例如,我们在中国市场有许多新的医疗服务和产品专门提供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这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这个市场整体也很复杂、准入门槛也很高,特别是在科学和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在研发领域进行大量投入,以确保回报率。”

在定价决策方面,安东内利认为,产品差异化是关键,需要对产品的价值、成本效益进行深入分析,以制定合理的价格,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我们需要提供创新且可负担的产品,以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他认为,企业必须以一种可负担的方式满足相应需求,找到创新且可负担的解决方案。

“整体来看,医疗行业对研发投入集中度的要求很高,因此将持续吸引投资。”他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