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进入夏季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极端高温,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分析,北方地区的高温日数明显偏多,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等多个特点。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我国最高气温≥35℃的平均高温日共有2.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0.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多。高温日数明显偏多的区域位于北方,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及新疆南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天。6月里,我国共发生2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是9—15日和25—30日。35℃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7万平方公里,40℃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以及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日期以每10年2.5天的速率提前。全球气候变暖及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极端高温发生大的气候背景,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平均温度升高,高温天气的发生也趋于频繁。预计今年盛夏,除内蒙古以及东北地区的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甘肃、宁夏等地气温降偏高1~2℃。
2024年前10个月的全球平均气温比1991至2020年的同期平均气温高0.71摄氏度,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报告说,今年8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82摄氏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1摄氏度。
据报告介绍,7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91摄氏度,仅比去年7月创下的最高平均地表气温低0.04摄氏度。
今年7月,我国平均气温创观测史新高,成为史上最热的7月。8月伊始,江淮、江南等地高温继续发展增强,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省会级城市未来7天高温将全勤,杭州或连遭40℃以上酷热天气。
报告指出,0.01摄氏度看起来相差无几,真正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7月以来的气温与此前年份气温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