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8日,2024年全国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同济大学和东华大学共同主办,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承办。
作为我国有机固废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吸引了逾千位固废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齐聚上海,重点关注固废领域研究前沿、行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等,以“协同增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有机固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和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
在为期3天的大会上,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双碳战略”“无废城市建设”“新污染物”“数字赋能”“循环经济”等热点话题,带来了内容丰富的主旨报告。大会研讨过程中提出,固废处理是三废处理的最后一道托底屏障,是保障绿水青山的最后一道防线,固废的资源化处理过程,还要回归到其对环境的保护,对污染的削减,期待未来在碳交易和付费机制上推动产业的大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着重搭建了科研单位和企业交流平台,特设“生态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亮点板块,设置了创新技术投资洽谈、企业技术需求分布对接等活动,有机固废领域专家学者、企业科技人员共研产业现状,充分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增进“政产学研投”深度融合,推进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固废领域科技交流与产业化,为推进无废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有益的科技创新路径和实践方案,助力驱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因为相信,所以扎根”——这是安永对上海最真切的心声,更是一份长久的热爱:热爱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热爱它提供的机遇与舞台,也热爱它创新向前的精神气质。
现行标准对二手产品(旧货)和固体废物的判别界线较为模糊。
我国共有各类废弃矿山约9.9万座,尚需治理的历史遗留矿山面积约42万公顷。
各方表示,愿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国际合作,打破技术壁垒与发展鸿沟,共同构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和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