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是推动医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中之重。
7月18日上午,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领域标准化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据了解,国家医疗保障局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先后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等18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通过梳理全国现行近33万条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形成了14688项全国医疗服务项目,确保医院治病收费清楚,群众看病付费明白;通过门诊慢特病编码的统一,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五个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疏通了堵点,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在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据悉,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均成立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专班,形成贯标合力。会上,辽宁省医疗保障局、四川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滨州市医疗保障局的代表连线发言,介绍了各地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表示,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的正式成立,是在既往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的有利机遇,更是进一步提升医保标准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接下来,要坚持科学权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规范管理和提升服务为出发点,参照国际、国家和行业已有标准,科学制定标准,构建医疗保障标准化新体系。
总额预算管理更加透明。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合理制定支出预算基础上,做好按病种付费总额管理,稳定医疗机构对总额指标的预期。
“十四五”期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
有专家指出,需要在肯定草案体例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寻找出有待改进的内容,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在全民医保时代贡献一部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法。
草案共7章50条,系统规定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加强医疗保障基金运行管理、优化医疗保障服务、强化监督管理。
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将给广州的社保体系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