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规范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相关监管执法工作,帮助消费者辨明互联网广告与非广告信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并发布了《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监管执法提供指引。
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是指互联网广告能够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指南》结合互联网广告特性和行业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互联网广告发布场景,就广告可识别性的认定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互联网广告监管规则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指南》在规范和增强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方面具有以下亮点:
一是细化了广告标注规则。《指南》细化了标注“广告”的义务主体、具体方式,有效解决了“谁来标注、怎么标注”的问题,明确了相关广告活动主体在提升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方面的责任义务,让监管规则更加清晰透明、可预期。
二是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指南》丰富了“广告”的标注方式,允许广告发布者通过语音提示等方式进行广告标注。同时,首次明确了互联网广告发布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对相关互联网广告进行“打包”标注的场景,以替代对互联网广告的逐条标注,确保在符合上位法规定的基础上,便利相关主体的广告标识行为,使监管规则更加科学。
三是体现了监管执法温度。《指南》列举了互联网信息商业属性特别显著、不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的具体情形,并明确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直接认定此类广告具有可识别性,以避免机械执法给广告经营主体造成困扰。同时,《指南》强调了在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中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具体情形,有助于切实规范处罚裁量。
四是顺应了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合成技术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大规模运用的发展趋势,《指南》采用引导性条款,鼓励广告发布者主动提示广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有利于后续完善相关监管规则,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发展。
《指南》向社会阐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执法考量和处罚尺度,是推进更加有温度的广告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指南》的出台,有利于通过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广告监管规则,切实提升经营主体的信心和活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活力;有益于促进广告经营主体增强合规意识、提升诚信水平,推动互联网广告业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地发展。
广告与游戏业务带动了B站本季度的收入与利润增长。
微博的商业化解题正在进一步向垂直领域、“大V营销”集中,以此来形成微博在客户采买市场上的差异。
广告业务收入前10位的企业均为互联网平台相关经营主体,其广告业务收入合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35.6%。
受AI需求提振,谷歌云业务首次季度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欧盟委员会当地时间7月1号表示,初步认定美国社交媒体巨头“元”公司的付费免除广告政策违反欧盟法规,后者可能因此被罚款。 “元”公司旗下有“脸书”、“照片墙”等社交平台。去年11月开始,“脸书”和“照片墙”的欧洲用户需要交费,否则就必须接受平台投放的广告。台式机浏览器和移动端用户分别每月需要交纳大约10欧元和13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