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融骗局花样翻新,业内人士告诉你如何识别套路

第一财经 2024-09-03 16:39:03 听新闻

作者:刘凡 ▪ 曹璐    责编:杜卿卿

“他们往往以令人心动的‘高额回报’为诱饵,运用模糊不清的业务模式构建海市蜃楼般的财富幻想,辅以精心编织的虚假宣传网络,刻意营造紧迫的投资氛围,诱导公众陷入陷阱。”

近日深圳市启动第二届金融教育宣传节及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在启动仪式现场,多位监管及行业人士对不断花样翻新的金融骗局作出提示。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不法分子的非法集资手法日益狡猾且高度进化,其特征鲜明且极具迷惑性。”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兼合规负责人丁子琴告诉第一财经,他们往往以令人心动的“高额回报”为诱饵,运用模糊不清的业务模式构建海市蜃楼般的财富幻想,辅以精心编织的虚假宣传网络,刻意营造紧迫的投资氛围,诱导公众陷入陷阱。

丁子琴说,这些不法之徒擅长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广阔覆盖面,将诱惑信息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更有甚者,不惜重金邀请名人或所谓专家为其站台背书,利用公众对权威的信任,为非法集资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闫怀志表示,从技术治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加强代码审查与监控,比如开发专门的技术工具,对一定范围内的App代码进行深度扫描,识别出潜在的违法功能和行为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当前金融诈骗出现的新变体,可通过“大数据+AI”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放贷App的监测、预警、处置,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高执法效率,对蒙面诈骗精准打击。

民生银行个贷经理向第一财经表示,随着金融市场的活跃,各种投资机会、产品层出不穷。然而,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以“无风险、保本金、高收益”为噱头,向投资者推荐“保本高息”产品,初期按时足额兑付利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不法分子便卷款跑路,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丁子琴提醒投资者,在复杂金融环境中,非法集资手段愈发狡猾,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切勿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应深究项目背景,核实信息真伪,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深圳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范君宁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将提升金融服务,加强公众金融教育,并创新传播方式,确保金融教育普及广泛。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披露,2023年,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其中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1.8万人。

据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在活动现场介绍,2023年仅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一家银行就追回了2300万涉案金额,全市追回涉案金额高达3.6亿元,共计为9800名客户挽回了资金损失。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