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近日联合发布的《把握中国可持续发展投资机遇》研究报告显示,99%的受访内地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三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投资。
ACCA中国政策及洞察总监陈正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调研的受访者,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和杭州等地,其中上海占比最高,达到38%,北京紧随其后,占比25%,深圳和杭州分别占7%和5%。
调研结果还显示,约71%的受访者称愿意更广泛地利用绿色融资渠道,包括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同时减少依赖传统的融资选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9月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在金融领域所形成的新型的供求关系。围绕绿色金融,人民银行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支持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等领域加速聚集。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另一方面,用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机制,持续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经营主体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是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撬动了碳减排贷款超过1.1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1.99万亿元,累计发行超过3.7万亿元。
不过,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绿色融资方案的认知仍然较低,约47%-56%的受访者表示并不熟悉林林总总的绿色融资方案。
同时,许多受访者也提出,有一些持续存在的挑战或会减慢有关措施的执行速度。
其中,82%的受访者指出,成本压力是一大挑战,原因是可持续投资在短期内未必能取得理想回报。另外,许多受访者有意探索绿色融资渠道,但未必十分熟悉如何善用这些渠道。尽管如此,约70%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利用绿色融资渠道,以满足未来的财务需求。
报告还显示,创建长期价值(73%)和遵守监管要求(71%),被认为是企业采取可持续实践的主要动机。
陈正洁表示,在此次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目前都希望尝试迈出第一步,而不是急于大规模推进。比如一些企业反映,他们考虑聘请第三方机构来协助完成合规和报告工作。另外,从长远能力建设上,很多企业当前的想法是先由企业内部派员着手进行。“他们目前的步伐可以看作是从0到1的过程,即先建立起基本的框架。”
陈正洁表示,中小企业的这些举措,都需要成本和投入,因此,未来企业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可能会逐渐显现。当谈及他们的融资需求时,他们非常渴望获得支持,尤其是因为成本相对较低且手续简便的融资方式。这是一个比较现实且快速的解决方案。此外,他们会竭尽所能,探索贷款的未来用途是否能够与绿色和转型金融相结合。
在陈正洁看来,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应用优化,以及负碳固碳类的技术等几个关键领域将是未来可持续投资的重点。
香港贸发局首席经济师(大中华区)赵永礎表示,虽然面对成本压力等挑战,但大部分企业均致力实践可持续投资,并视之为创造长期价值的途径。而且大部分企业乐于使用绿色融资满足未来需求,加上不少企业准备扩大投资,将进一步推动绿色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首次在省级层面明确碳排放配额属于合法质押标的,首创以省级文件明确“双登记”模式确认碳资产权属,并设置行之有效的违约处置机制,标志着广东在推动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碳路未来-2024气候行动典型案例”涵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气候行动公益项目、减排与碳汇项目、产业生态圈建设、绿色金融、绿色能源、政府、园区气候行动、循环经济9大类共计41家机构获得案例入选证明。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发展,航运金融作为关键的纽带,其创新发展对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