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肠鸣音、呼吸音没有国界。”先天性心脏病与国籍和肤色无关,但基层漏诊可能性较高。
作为儿科医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日前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他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助推下,这一切有了新变化。
孙锟团队正联合多家医院打造先心病临床数据样本库,可以帮助基层医生做出更好的初步判断。他表示,在中国进行的研究同样可以赋能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全球欠发达地区。
在医疗实践中,人们往往会更重视立竿见影的手术和药物,但其实诊断才是治疗的基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算,尽管大约70%的医疗决策是基于检测结果做出的,但诊断领域却仅仅获得了医疗预算的3%~5%。在去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特别通过了一项新决议,希望全球加强诊断能力,催促各国加大对诊断的投入。
2024浦江创新论坛——第五届“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8日在上海举办,论坛以“创新诊断产品赋能全球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全球诊断领域急需各界的关注与资源投入。促进诊断公平是实现健康公平中的重要一环,而中国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人工智能介入诊断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检测技术的飞跃,都促进了重大疾病防控的突破性进展,从而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
如17世纪晚期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能够观察到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疾病和微生物世界的理解。
此后,1895年X射线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发明,还有进入新千年之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等,在医学中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每年9月17日是WHO设定的世界患者安全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改善诊断,促进患者安全”,口号是“判断对,保安全!”,强调正确和及时诊断对确保患者安全和改善健康结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速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医学领域也不例外,目前AI在医学诊断领域探索最多,也较为成熟的是基于图像的智能化识别。
郑志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具备运用AI辅助阅读胸部X光片、进行自动结核病筛查的能力。这大大降低了传统胸片筛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让结核病筛查变得更便宜、更容易,将为中国消除结核病——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产生重大影响。
盖茨基金会中西非区域代表恩戈恩戈(BahatiNgongo)在主旨演讲中也表示,人工智能能够降低诊断工具和药物的研发成本,同时加速其上市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为全球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在诊断上的应用相当广泛。从2004年开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上升至中国出生缺陷第一位,以往经皮血氧饱和度与心脏听诊是传统的筛查方式,但这对医生的能力和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在基层漏诊的可能性较高,从而耽误了病情。
目前,孙锟团队已经联合16家综合性或儿科专科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患儿的心音音频、心超报告等临床检查结果及相关数据,从而打造多中心、多模态的先心病临床数据样本库。基层医生在就诊时,可以将心音实时上传至云端,根据相应的算法进行云计算,给予初步的诊断建议。
孙锟说,降低全球儿童的死亡率,缩小全球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的地域差异,“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在9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表示,中方将支持非洲国家开展医疗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帮助非洲提升医疗诊断和治疗专业化水平。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前局长曹京华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WHO三次评估通过了中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NRA),认可中国质量,给包括诊断工具在内的中国产品走向非洲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实践
孙锟的愿望并不是没有根据,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产地,还是全球第二大医药产品消费国。中国的医药产业已具备为世界提供安全可靠产品的能力,并有潜力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重要供应者。
就中国医疗市场自身而言,拥有完备的医疗产业链,很多产品可以在中国孵化,同时中国市场自带资金,投资规模也居全球第二。此外,有力的创新政策引导,也可以鼓励更多资金流入到创新产品的研发。
中国目前已经推出了不少领先产品。就在今年5月,两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疟疾快检产品通过了WHO的预认证(PQ),并被正式列入体外诊断产品推荐采购名录,为丰富全球快检市场、保证产品及时大量供给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助力实现全球零疟疾目标。
尽管全球范围内对抗疟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产品可及性、覆盖率和供应效率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根据《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共使用了约3.45亿个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然而,非洲地区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仅有66%的人在发热后寻求治疗,其中又只有约一半人使用了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诊断。
如同疟疾一样,肺结核也是困扰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过肺结核传统检测成本高且难以普及,适合主动筛查的结核病快速分子诊断技术此前又缺乏成熟产品,这一窘境严重限制了结核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2024年8月,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结核病(舌拭子)快速分子诊断试剂盒,获得了印尼政府授予的进口医疗设备许可证,舌拭子样本检测为难以采集痰液的特定群体带来了更为简便的检测方案,这不仅扩大了检测的适用人群,也为全球结核病防控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结核病是世界第二大单一传染病致死病因,全球有130万人死于结核病,仅次于新冠病毒。
中国仍然是结核病例第三多的国家,2022年新发患者数为74.8万,低于印度和印尼。中国属于结核病疫情中低流行国家,结核病发病率居于全球中低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疫情负担较大。WHO提出在2035年终结结核病的战略,中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伙伴。
有接近国家疾控局人士透露,面向2035年的全国结核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将于不久后发布。
下一步,商务部将与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依法积极参与试点。
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具体条件、要求和程序等将另行通知。
中国和坦桑尼亚的公卫专家一起改造“中国经验”,让谈“疟”色变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