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品读吴玉林《申江记》有感:黄浦江何以成为上海文明的图腾?

第一财经 2024-09-18 09:59:59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国子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玉林最新专著《申江记》由上海书店出版

黄浦江作为笔者熟悉的母亲河,其对于城市文明脉络和上海文化基因的催化、一直是出版界和建筑界及新闻界关注的焦点。龙年暑期、上海著名作家吴玉林的《申江记》,在2024第二十界上海书展亮相,这部20万字图文并茂著作被赞誉为“首次以文史和徐霞客般徒步考察形式为黄浦江立传”,并上榜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推荐十大好书。我和出生在黄浦江畔古村落的这位闵行区政协委员吴玉林已结识多年,龙年中秋期间即居家品读了这部黄浦江传。

上海闵行区政协委员、作家吴玉林在政协主题活动中的留影

吴玉林告知笔者:一条黄浦江,半部上海史。通常“上海人把黄浦江敬称为母亲河,或许内心还有种视之为图腾般的信仰和崇拜。在我看来,黄浦江就是为上海量身定做的,如上海一样,丰富多元立体,兼容并包,特别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绵绵江水平稳舒缓,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无狂野之蛮,少咆哮之状,尽显温文尔雅、大气谦和风范。两岸没有崇山峻岭、没有悬崖峭壁,黄浦江可能少了气吞山河的磅礴声势,但这条几乎穿越了整个城市的大江。黄浦江沿岸既有高楼林立、灯火璀璨的都市风光,又有保留至今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小桥流水人家,水脉合着史脉,数百年来盛满了乡愁记忆和人文情怀,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

黄浦江形成前后的历史地理图对比

七零后吴玉林作为著名文史学者,还是明镜文化(企业)的创始人和《城市季风》等刊物总编辑、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他和闵行有识之士及上海相关高校学者和江南区域专家,多有笔墨交往和课题探究。和他明显不同,笔者是在苏州河畔长大的;对于黄浦江的感情远远不如吴玉林。甚至以往,我还不能够理解黄浦江畔那些人们的情感。在我也是较为丰富的记忆中,黄浦江最初的印象并不正面。如她在地理上造成了交通限制、她在水文上总是会制造水患、近代史上还是屈辱记忆象征……随着上海开发一江一河工程,我才在多位智库专家提议下重新审视黄浦江的文明意义和发展动能价值;也就常和吴玉林交流。

目前太湖、黄浦江、苏州河与入海口的关联图景一览

我自己在研究中当然也有新发现,如这条母亲河到底是纯自然河流还是人工兼顾?经过请教多位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上海市水务局和闵行区水务局专家及历史地理学家,我终于搞清楚——黄浦江是人工兼顾河道并造福于民,如果只是自然江流那就是患大于惠;更不用说酝酿文明和滋养千年古镇了。在类似交流中,吴玉林喜欢以家乡闵行马桥镇来加以佐证。

作者在浦江第一湾闵行区吴泾镇考察时的留影

黄浦江,最早的名字里并没有中间这个浦字。浦,就是指人工治理的区域和河道;也有专家因治水需要详细给我绘制出具体的人工河道,也就是末河段其实就是运河的概念。黄浦江是上海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如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追溯上海最早的历史地图,就可以发现:唐以前的上海,在当下黄浦江所在的位置,竟然是一片空白。换言之:那时的“上海”,唯有两条东西向的大河,一是北部(今上海嘉定区范围)的旧江,二是中部(今上海闵行区范围)的横潦泾。直到宋元时代,才出现了南北向的“黄浦”和东西向的“吴淞江”,而此时仍旧没有“黄浦江”的说法。明永乐年间属于盛世,朝廷派户部左侍郎夏原吉(1366—1430)赴江南治水。永乐二年(1404),夏原吉主持开凿范家浜等工程,他积极采纳鲁汇叶家行诸生叶宗行的建议即“黄浦夺淞”,动员十余万民工,以如今“第一湾”(吴泾镇境内)为起点,先后疏浚大黄浦、赤雁浦、范家浜等河道,打通黄浦与吴淞江之间的淤塞(今上海浦东陆家嘴区域),实现了“江浦合流”。这对于上海发展具有战略性价值!

黄浦江上游的松江段村落保留着传统耕织文化元素

毫无疑问:“江浦合流”工程奠定了今日上海的人文地理格局。海内外诸多专家都一致公认其功垂千秋,意义非凡。因为,它不仅消除了城镇的洪水内涝,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绿色基础设施,同时,也就是农业灌溉的重大水利工程、通商往来的黄金水道、城市发展的人文走廊,奠定了上海市“浦东浦西、泮水而居”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自然成为上海文明的图腾!

吴玉林告知笔者其钟情黄浦江全流域的文明足迹,已经历时十年考察。2014年,吴玉林担任闵行人文杂志《城市季风》执行总编,他积极组织策划了一组特别报道《也许与未来无关》,副标题是“一座城市一条江的集体记忆”,内容是关于黄浦江和江边的人、江边的事以及江边的风物,但主要描述的是其家乡所在的闵行段。彼时正逢滨江开发启动,我也和他交流过这是闵行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转型的催化剂,更是改善市民生活的重要契机和新空间,公众、企业和相关机构对此都十分期待。此后的吴玉林,就开始了全流域的行走。

黄浦江徐汇段的西岸崛起了人工智能新发展格局

这十年,吴玉林从黄浦江的源头走到了入海口;屡屡有新的发展和感悟。他勤于笔耕和醉心于人文沟通,所以十年之功积淀而成《申江记》。这可以说是本绝佳的乡土历史地理和人文源流的教材,无论对于求学中的青少年、还是新上海人家庭而言都是那么亲切、自然!

上海虹口区境内的北外滩夜景一览

上海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积极向青少年推荐这部《申江记》,不仅是因为黄浦江对上海有着非凡意义,对闵行更是如此。他指出:黄浦江在闵行区域有着绵长岸线,六百年前“江浦合流”、“黄浦夺淞”的倡议者叶宗行是闵行人,“浦江第一湾”更是在闵行地界,让闵行人引以为荣。当年建设中国工业卫星城,“四大金刚”“五朵金花”等重大工业项目也都落地于闵行的黄浦江滨水沿线。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在这里入驻,紫竹高新园区在这里勃发,“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在这里扬帆启航……因此,人文底蕴就是软实力!

黄浦江杨浦段规划打造世界级滨水湾区

吴玉林著作《申江记》有十四个篇章,包括滨江各明星段如龙华、陆家嘴、北外滩和入海口的宝山段;每一个篇章都是匠心独运。如关于北外滩,我就读复旦大学本科期间的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九年、就和同学们曾行走;也知道这里是海派文明的重要码头,是陈毅那一代有志之士启航赴巴黎勤工俭学、探索中国发展路径的启航港;但北外滩叙述是有限的。如今《申江记》做了重要的新叙述,其核心意涵就是——虹口源一带不仅是沪北城市的起点与重要中心区域,也是晚清以来大上海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苏州河以北的虹口一带,在上海开埠之后长期是上海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早期的上海市中心。这里不仅是上海以港兴市的历史板块,也是叙述19世纪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的最佳场所,同时更是上海海派市民文化的发源地。虹口曾有全国最早的铁路,也是中国最早启用路灯、自来水的地方,中国最早的街区管理及现代医院、现代出版机构也都坐落于此;数以千计的近现代名流或从这里出发问鼎于海外,或流连于此凝翠于民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潮流中心瞩目的浪花。

黄浦江入海口宝山规划打造上海邮轮母港

最后,就以王战教授的观点来结尾:“黄浦江引领上海港口和工业的发展,对于确立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浦江对于上海独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黄浦江的开放和包容,构成了海派文化开放性、国际性的精神传统,可以说黄浦江就是海派文化的原点,既带动了城市发展,也凝聚着城市文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