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文来源一财号“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策划,更多“大V话家乡”请点击这里
黑龙江,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在过去几年中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从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到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黑龙江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工业方面,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哈电集团、中国一重等企业推进技术和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农业方面,秉持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理念,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推动农产品的多元化与优质化。
如今,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 +”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黑龙江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实现经济腾飞。
在制造业方面,黑龙江应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重工业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引入智能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预判设备故障,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如提供补贴、贷款优惠等,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此外,还可以建立行业标准,推动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
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的精准农业管理将为黑龙江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无人机巡查农田、监测病虫害等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状况,实现科学施肥灌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建立农业信息化平台,整合农业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信息服务。还可以组织专家团队,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诊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服务业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在物流行业,利用智能物流系统优化配送路径,提高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金融行业,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提高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试点项目,探索人工智能在服务业的创新应用模式。同时,加强对服务业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在文旅产业方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将为黑龙江的文旅产业带来新的活力。政府应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导游系统的建设,根据游客的兴趣、时间和位置提供个性化的旅游线路规划,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利用数字经济手段对黑龙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如搭建虚拟旅游体验平台,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黑龙江的魅力。此外,还可以举办文旅与科技融合的展览和活动,促进文旅产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黑龙江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打造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保障数据的安全、完整和真实,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大力推进智能化算力中心建设,提升人工智能运算和处理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黑龙江在新时代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的融合,通过建标准、推试点、建平台、给补贴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相信黑龙江必将在人工智能时代与数字经济时代书写发展的新篇章,实现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商务部表示,这项工作“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围绕支持电信服务及相关数字产业开放发展、提高医疗康养领域对外开放和服务保障水平、推进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增强商贸文旅领域创新活力、提升“两业”融合国际竞争力等14方面提出155条试点任务。
目前,全国风景名胜区总数已达1051处,面积23.0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23%。中国57项世界遗产,其中35项在风景名胜区。
3月小型企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近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是本月PMI指数的主要亮点。
节后复工偏慢的两个解释:一是地方政府下调财政收入和投资目标,资金压力制约建筑业复工。根据百年建筑的调研数据,截至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全国13532个工地开复工率为23.5%,低于2024年同期的39.9%。资金到位情况不及预期是复工偏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性施工企业资金压力依然较大,部分项目缺少一定的启动资金;二是今年服务业相对弱于工业,带来的就业复工偏少。前两年春节前后,服务业强于工业;今年受到以旧换新、抢出口等影响,工业强于服务业。服务业方面,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服务消费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3%,而2024年增速是52.3%;工业方面,今年节后20天整车货运指数平均为66.5,而2024年仅为58.0。工业走强、服务业走弱,但工业就业人数不到服务业的三分之一,带来的就业复工没有前两年那么多,生产结构的变化对返程复工影响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