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进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本文来源一财号“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策划,更多“大V话家乡”请点击这里
蜀道难。记得那是9月的一天,下午从码头出发,乘“江渝”(或“江汉”)客轮,顺长江而下,经一夜一天,于第二天下午到达宜昌。再从宜昌乘坐绿皮的50次直快,全程29个小时。到达北京出站时,已是第三天的深夜。那就是1990年,我第一次从重庆市万州区,当时的四川省万县市,到北京的行程。如果从北京回家,从宜昌逆流而上,花的时间还要再长一点。而且,这还是当时最方便的选择。虽然1902年即成为中国最早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一度与成都重庆并称“成渝万”,但对当时的万州人来说,东出四川之路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仍然不易。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末。而再后面就是不断的加速了。2003年后,万州的高速、机场、铁路依次开通。今天到北京最快只要2小时10分。前往重庆主城区的时间,也从当年坑洼不平公路上一夜的颠簸,变成了今天铁轨上飞驰的1小时16分。而前往成都的行程,也从江轮加铁路的辗转,变成了今天的2小时55分。
进出便利之外,万州本身也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发生巨变。除开中国经济腾飞的宏大背景,万州的巨变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三峡工程。从重庆以下,长江一路东行,在一大片群山之中百转千回,直到宜昌,在660公里的川江两岸撒下星星点点的无数村落与城镇。万州恰好位于两地中点,作为两地之间最大的一个城市,受三峡工程水位上涨影响巨大,大半个城市淹没重建。现在,如果在三峡蓄水期间看万州,在库区平静的水面之下,是我以及上一辈人曾经熟悉的老城。而水面之上,从江南新区看江北老城区,是新旧相间、鳞次栉比的一大片高楼;而从江北看江南,是近乎全新、鳞次栉比、而且更高的另一片高楼。可能真的是中国这么多城市中景观独一无二的一座平湖新城。
虽然今天的万州变得靓丽繁华,但和外面的世界比,万州的发展可能还有很大空间。万州2023年7.58万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仅在全国平均的8.94万之下,也在重庆全市平均的9.41下方。从结构看,万州2023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2%、32.5%、和57.3%,比起重庆全市,一产和三产的比重更高一点,而二产的比重则要低一些。在这些规模与结构背后,基本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应被无视。虽然交通不断改善,万州仍然是一个沿江的山城,除开临江的万州城区,其余相当部分绵延在长江两岸的山地,全区户籍人口中,乡村人口占到58%。而且,比不得长三角、珠三角那些密集的城市群,万州附近没有其它较大的城市,比自己大得多的重庆主城区也还在将近三百公里之外。也就是说,不是资源重地,不靠交通要道,不近大的市场。市场经济对效率不断追求,决定了这里不易形成高度的产业集聚,形成很大的经济规模。正由于此,万州需要非常努力地吸引外部的人口与产业才行。而同时,本地的年轻人口还在不断面临外面更大世界,尤其是成都和重庆主城区的吸引。
万州能做什么?一年多前,当我回到万州时,惊讶地发现万州人几乎是在一座山的一面建起了天生城文旅街区,气势远远超过主城区的洪崖洞。烤鱼飘香、流光溢彩之间,不由得佩服万州人的想象和创造力。万州还有更多。虽然城区本身没有太多的名胜,周边的万州大瀑布也是名声不远,但不重要,三峡属于它。自己在90年代的数十次进出川东之旅,虽然漫长,但绝不乏味,因为三峡。一张普通的四等舱船票,承载的是从万州沿江下行,两小时之外的云阳张飞庙,再一小时后的奉节白帝城,以及再然后,第二天早上穿夔门,入瞿塘峡,到巫山,入巫峡,经秭归、香溪,出西陵峡的行程。在江风中眺望两岸,无论冬夏,看到的是无尽的翠绿和雄奇险秀,耳边幻听的是无尽的两岸猿声,让人怀古思今,又忘掉一切。虽然景观有所改变,今天的游轮旅客,应该仍然可以经历这一切,甚至体验更好。也只有船行三峡,他们可能才会意识到,世界上最舒适、惬意的旅行方式莫过于此。有点遗憾的是,虽然万州港的长江游轮经常可见,夏季有时一票难求,但三峡旅游这些年好像并没出真正出圈。或许随着沿江高铁的完全开通,更多国人可以真正发现三峡,也给万州带来各行业更多的机会。
万州还能做什么?作为一个不在一线的经济学人,并不敢凭空开出什么灵丹妙药。各种创造性的想法、机会与成就,一定是由努力在一线的重庆市和万州区本地的主政者、企业家、那150多万勤劳的万州人去发现和实现。而作为我们这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却也充满期望。在中国经济由冲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在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之外,一些看似不那么直接,但实际上决定长远的措施与努力正变得更加重要。首先是制度与环境。做好从表观的市政运营管理,到不可见的营商制度与环境,对万州这样一个内地城区非常重要,当然也更加挑战。而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区外投资与人才,这是不得不做好的事情。其次,其实是首先,最为期待的还是教育。无论是经济学的理论,还是国际国内无数正反两面的案例都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良好教育和人口的作用,尤其是对万州这样一个内地城区。一方面,万州可能需要大力推动本地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高质量的高中教育普及,不断提升人口素质的下限,其实也非常必要。这是万州实现产业升级、对抗人口外流与老龄化、以及应对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最有效的措施,没有之一。教育普及影响百年,而见效其实不远,就在数年之间。希望在将来,除了烤鱼,万州在中国乃至世界,还会拥有更多更好的名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