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阮加,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1、证券市场流动性宽裕不可能从根本上繁荣股票市场
2024年9月26日至10月8日,基于证券市场流动性的货币政策起到了积极效果。但是,总量的流动性宽裕不可能从根本上繁荣证券市场,需要超预期降息。
目前的经济问题是总需求不足,证券市场流动性宽裕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需求不足。10月9日之后,大家会理性看待基本面。股市的基本面是经济,具体股价是这个企业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未来估值的贴现。没有经济基本面改善的证券市场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需要促进的不仅是证券投资性质的投资,更需要促进数以百万计企业的非证券实际投资:买设备、买房子、增加招聘,等等,后者才能够有效解决总需求不足、就业不足的实际问题。
宽裕的流动性固然重要,低息、低成本的流动性更迫切。
2、逆转实际利率上升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同时强调要“实施有力度地降息”。前者目的,后者是手段。
“扩大国内需求”就是扩大消费需求、投资需求,首要的货币政策都是降息,降低实际利率。尤其是CPI在低位徘徊的时候。
改革开放历史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最佳值在3.5%-5%之间,低于这个最佳阈值(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下降、个人收入增长下降、失业增加,需要降息;高于这个阈值(通货膨胀)则会带来社会不安,需要加息。
适时降息、加息不是“经济刺激”,是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
迫切需要逆转实际利率的上升。2020年至2024年,中国的名义利率由4.15%下降至3.35%左右,看似名义利率在下降,但因为同期通货膨胀率由5%大幅度下降至0左右,实际利率却由-0.85%上升到3.35%,大幅度上升了4.2%。实际利率逐年提高是这几年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对经济景气极其有害。
货币政策需要明确的目标去建立预期引导,需要每月的具体跟进措施去实现目标。比如,经济增长目标不低于6%,青年失业率目标不高于5%,通货膨胀率目标控制在3.5%-5%之间等。
3、增加个人收入,扩大经济自由度,释放经济活力
增加个人收入是消费、投资的基础。经济活力源于经济流动性,源于产权保护,具体源于基于产权保护的信息、人、财、物的自由流动。
鼓励收入增长,对于工资增长快于GDP增长的行业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
打破户籍限制,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向大城市的自由流动,在迁徙自由的情况下,人会自然流向收入高的地区、行业。总量经济需要扩张,不是收缩,经济困难时期“砸锅卖铁”的结果是大家的收入都会下降,没锅煮饭。
过多的限买限卖政策管死了房地产等产业的流动性。放开限购,需要大、中、小城市同时放开限购,不限买也不限卖,自由交易,这样才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基于消费的投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一要解决信心问题,二要解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支持问题。本文只谈第二个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政府投资铁、公、基一次又一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但今天看来,除完善性、必需性工程外,铁、公、基已经难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必须让国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并且,大力促进基于消费的投资需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方向。
基于消费的投资:如保障性住房、生育津贴、免费教育、全民医疗保障、全民基本的福利养老等投资。
收入不高、失业等都会抑制消费需求,预期不好则会抑制投资需求。建立国民未来安全感,国民消费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5、2024年10月需要一次1%以上的大幅度降息,还需要不少于10万亿的财政政策支持
“实施有力度的降息”,2024年需要一次1%以上的大幅度降息,籍此逆转实际利率的上升,不仅如此,货币政策部门还需要承诺在CPI达到3.5%之前将每月持续降息,不惜负利率。
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立竿见影,建议中央政府立即发放不少于5万亿规模的消费券,限期消费,重点补贴贫困人群、低收入者、失业者。同时财政实施不少于5万亿的基于消费的投资,投资保障性住房、生育津贴、免费教育、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全民基本的福利养老等。
中国GDP多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就业增量150万人。以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若能顺利快速实施,2025年的经济增长有望提升到8%以上。
货币、财政不同时期出台不同的扩张、收缩政策不是“刺激”,是职能部门的“职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由于特朗普关税将抑制全球经济增长、影响海外市场需求,这在短期内将加大中国社会总供求失衡,增加实现通胀目标的难度。
1.3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下周启动发行。
陈刚指出,A股市场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下展现出较强韧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预期协同发力以稳定市场,内需相关和新基建板块有望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和经济复苏。
下一步,将会同金融监管等部门,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专门文件,强化金融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