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推进了11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10月10日宣布,截至9月30日,上海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上海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56亿吨,成交金额50.81亿元。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上海生态环境部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378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了上海碳市场,涉及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8个行业,和10年前的16个行业、197家企业相比,碳市场更趋全面和成熟,更加深入人心。
目前,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约占上海市碳排放量的60%以上。从减排效果看,近10年,上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50%以上,碳市场功不可没。
然而,只盯着降碳并不全面,减少其他污染的排放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上海试点碳市场创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对在大气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表现好的企业给予提高直接发放配额比例的优惠措施,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参与者“两条腿走路”。今年,上海有5家企业享受了直接发放配额比例增加0.5%或0.3%的政策优惠。
今年,上海还创新了预配额提前发放机制。纳管单位在完成2023年度配额履约清缴后,对其按2023年度审定排放量的80%发放2024年度预分配配额,可用于市场交易。此举提升了碳市场的活跃度,目前,上海已向153家企业提前发放预配额,共计2876万吨,配额交易量同比增长108%,交易额同比增长133%。
多项重大政策与市场动态密集发布;寒武纪股价超茅台,登顶A股新股王
建议扩大参与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提升市场活力
《意见》在中央层面全面阐述了碳市场的定位、中长期目标和建设方向,由此也回应了此前社会上对于碳市场的不确定性预期和模糊认识。
今年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9.59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3%。
为全国碳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广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