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推进了11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10月10日宣布,截至9月30日,上海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上海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56亿吨,成交金额50.81亿元。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上海生态环境部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378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了上海碳市场,涉及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8个行业,和10年前的16个行业、197家企业相比,碳市场更趋全面和成熟,更加深入人心。
目前,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约占上海市碳排放量的60%以上。从减排效果看,近10年,上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50%以上,碳市场功不可没。
然而,只盯着降碳并不全面,减少其他污染的排放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上海试点碳市场创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对在大气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表现好的企业给予提高直接发放配额比例的优惠措施,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参与者“两条腿走路”。今年,上海有5家企业享受了直接发放配额比例增加0.5%或0.3%的政策优惠。
今年,上海还创新了预配额提前发放机制。纳管单位在完成2023年度配额履约清缴后,对其按2023年度审定排放量的80%发放2024年度预分配配额,可用于市场交易。此举提升了碳市场的活跃度,目前,上海已向153家企业提前发放预配额,共计2876万吨,配额交易量同比增长108%,交易额同比增长133%。
协会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扶优劣汰,对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的钢铁企业,在产量分配、绿色金融、产品出口、差别电价等方面给予支持。
全力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推动商务区破局出圈、快出成效。
2025年3月28日,“2025企业碳中和峰会暨第四届碳中和行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员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短期将加剧行业分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长期则会驱动更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投资。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