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于1998年。10月9日,中华医学会发布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管体重、强骨骼”,并倡议社会各界在专题日之际共同传播科学管理体重、强健骨骼的理念,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
随着中国全民健康战略行动的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中国医疗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世界卫生组织越来越重视中国卫生界的理念和行动纲领。笔者就世界骨质疏松日主题活动,在前年就对话过日本籍、韩国籍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这一方面是因为日韩两国,也和中国一样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城市甚至进入高龄化社会;另一方面外籍专家认为中国社会的全民健康战略、科普工作有效性和鼓动性确实值得推广。当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巩固一生、“赢战”骨折;日韩专家都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言简意赅、容易传播!今年,“如何赢得防治骨质疏松的健康斗争”?仍然是笔者关注之课题;并就此对话区域名医孙平教授。
孙平教授,目前是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在二十三年的从医生涯中,孙平博士从学徒到主刀,再到学科带头人、科室负责人,始终致力于骨科脊柱、创伤疾病等的诊治研究。2004年他开始进行脊柱手术,也是上海最早一批开展脊柱微创手术的医生。尤其近五年来,孙平主刀脊柱手术达4000余台,脊柱微创手术800余台,赶超同级医院水平。2022年他率先在徐汇区开展VBS椎体支架系统(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成形技术,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带来了福音,VBS技术成为徐汇区尖峰学科之一。今年,孙平教授当选为区域名医,并获得上海好医生殊荣。他在钻研业务的同时,也热衷于骨科科普。
在对话中,孙平教授首先告诉我的是:中国每年有超过四千万次的人求助骨科医生,其中防、治骨质疏松不仅事关个人生活幸福,也涉及家庭便利和社区健康工程。在徐汇区八院门诊和相关对口服务区域如援藏、援疆和援滇实践工作中,他觉得骨骼疏松是健康主敌之一!
在骨科机理上:骨质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并且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危害。孙平教授的具体说明是:首先,骨质疏松会引起骨关节疼痛。全身疼痛较为常见,尤其是体现在腰部、后背部,在行走、站立或久站时疼痛更为明显。这无疑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影响其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次,骨折发生率会有所提高。即随着年龄增加,骨钙不断流失,骨质被破坏。多数人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严重时,遭受轻微外力或进行简单运动就容易引发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的压缩骨折、髋部骨折和腕部骨折等。一旦发生骨折,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功能受限,甚至就需要手术干预。若不及时治疗,还会进入恶性循环,患者因不能活动出现废用性骨萎缩,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此外,骨质疏松还会影响形象。它可能导致椎骨楔形改变,特别是胸腰段骨质疏松,使身体呈驼背状态。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影响患者心肺功能。而家庭成员中不幸患病,也会影响整体情绪价值。
骨质疏松症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专题调查。上次数据显示,中国当时 65 岁以上的女性51.6%患有骨质疏松症。1999年调查还发现:中国六十岁以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腰椎二到四,男女分别为 11% 和 21%,股骨颈分别为 11% 和 27%。当前,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 27.4%,其中男性 8%,女性则高达 45.9%。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发病率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高体重发病率高于低体重;种族方面,白种人和黄种人危险性高于黑种人;遗传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症形成的因素之一,若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患者,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长期缺乏运动或长期卧床等可引起骨质疏松;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会导致骨质疏松。此外,营养不均衡,缺乏户外运动,长期吸烟饮酒或者喝大量咖啡,有影响钙代谢的疾病或者药物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孙平和其领军的八院骨科团队,在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实践中还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面临着再次骨折的高风险。统计资料表明:腰椎一旦发生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生第二次骨折的可能比没有发生过骨折的人要高 3.4 倍。而且,骨质疏松在临床上非常容易引起骨折,如果病人由于骨质疏松引起胸腰椎骨折,第二次骨折的发生率会增高很多。特别是椎骨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在1年内再次骨折的风险约为20%。孙平强调:骨折后两年内是管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临床上,骨质疏松的患者较易发生脆性骨折的四个部位,按照发生率依次排序,最常见的依次为腰椎、胸椎;髋关节;腕关节;肩关节,基本上这四个部位导致的骨折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比例90%以上。
因此,加强针对中、老年骨质疏松人群的健康宣教及采用多学科联合制定锻炼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目前为徐汇区尖峰学科、院重中之重学科,拥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2名;市医疗鉴定委员会鉴定员3名。目前有2个病区,开放床位108张。年门诊量55000人次,年收治病人量5500人次,手术5000余台次。在如此丰富的临床治疗、手术和后期康复的认知基础上,孙平教授提出:
首先,骨质疏松患者可选择适合强度的抗阻运动、能使骨骼产生一定应力的负重运动,以及可以增加肌肉柔韧性的运动来进行锻炼。比如进行有氧锻炼,如慢跑、快走、健美操、太极拳等,可增加骨骼血流,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还可进行肌肉力量抗阻训练,包括阻力运动及等张运动,如游泳、骑车、慢跑等运动,以增加骨量,增强体质。另外患者还可使用理疗的方式辅助康复,如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疼痛、磁疗促进钙质沉积等。患者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因自行锻炼操作不当导致机体遭受伤害。
其次,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就必须选择手术治疗及长期管理。目前,相关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可以采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来治疗;骨折导致神经根受压迫,可能需要开放手术治疗,以解除神经根压迫、固定破碎的椎骨;骨质疏松症导致髋部骨折,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或内固定手术。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弯患者可采用改良 PSO 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等。术后患者应纳入康复管理体系,继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药物干预和适当的运动康复等,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再次,认知再骨折现状及管理策略。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高度重视。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骨折部位等。管理策略包括提高确诊率,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和骨折风险评估;提高治疗率,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提高药物依从性,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定期复查。同时还需要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以预防再次骨折发生。
最后,从社会层面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干预至关重要。将骨质疏松症筛查和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骨质疏松症纳入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可参考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模式,形成骨骼健康管理的国家层面制度化安排。同时,建立健全骨质疏松症患者和低骨量人群分级诊疗、慢病管理政策体系和技术规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长期管理能力。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抗骨质疏松药物品类,完善医保、医疗报销政策,增加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及药品种类等,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切实有效惠及骨质疏松患者。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