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人工耳蜗落地国家集采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10月28日傍晚,央视新闻发布消息称,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将对人工耳蜗类耗材开展集采。
根据通知,10月28日起开展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产品确认及供应区域填报工作。其中,人工耳蜗类相关耗材登记产品范围包括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包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等。
早在9月10日,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颜清辉曾表态称,医保部门将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对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
人工耳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金标准。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目前国产人工耳蜗的价格范围普遍在10万元以下,进口品牌价格在10万到30万元之间。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的人数2780万人,6岁以下的听力残疾儿童约为13.7万人,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万到3万人,其中740万人适合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获听力。
根据上海证券研报,国内市场渗透率仅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是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
人工耳蜗是指一种改善听力的电子装置,能够绕过耳朵的受损部位,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觉神经,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人工耳蜗的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涵盖降噪、语音识别等),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当前,人工耳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且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导。
上海证券显示:全球96%的市场份额被三大巨头澳大利亚的科利耳、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及奥地利的MED-EL占据,其中科利耳独占鳌头,拥有约55%的全球市场份额。2011年上海力声特取得国内首张人工耳蜗注册证,打破了外资的技术垄断。随后,诺尔康、沈阳弘鼎康医疗、上海鸿医医疗等国内企业也纷纷获得认证。
随着国采的推进,人工耳蜗价格的下降,将有望促进人工耳蜗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测序仪企业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同比出现下降。
国家发改委表示,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出台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查处低于成本倾销、夸大和虚假宣传行为,加快治理部分领域无序竞争、市场失序等问题。
制造业PMI指数仍处荣枯线之下,且已持续5个月。
三个月前,每公斤价格炒至上千元的猫爪草,现如今,价格缩水至66元。
由于高温少雨,日本多地水稻生长已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