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量化价值投资:思路与实践(2)

2024-10-29 14:12:34 听新闻

作者:巫景飞    责编:高雅馨

无论是炒股者还是价值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都难以避免认知偏差的影响。

(本文作者巫景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现代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在投资决策中,人并非总是绝对理性,而是常有偏差(Bias)。所谓偏差,就是在决策中,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偏离与差异,也称为认知偏差、决策偏差或行为偏差。

简单说,偏差就是投资者以为的和真实情况并不一致。比如,追涨杀跌,实际上明天股价走势并无规律,随机游走,但是我们“聪明”的大脑总是试图从历史股价中捕捉趋势,认为过去可以预测未来。因此面对股价连续上涨,会赶紧上车,连续下跌则慌不择路卖出。但真实情况是,股价涨跌并无规律(这么说有点极端,更准确地说即便有规律,但这个规律与投资者自认为的规律并不一致),投资者在自己妄念中,频繁买卖,最终亏损出局。

有趣的是,行为金融学的大部分案例都是针对炒股的Trader,很少有针对价值投资者的。正如行为金融学开创者卡尔尼曼所指出的,人的大部分决策都是系统1无意识、快速给出判断的,并不理性,也就是没经过系统2深思熟虑过。像炒股这种情景,由于决策反馈很快(股价实时变化)、利益攸关,更重要的是结果随机,这些进一步激发了行为偏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由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Skinner)教授主持完成。他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小白鼠如果按下按钮,则会掉落食物。容易理解,很快,小白鼠就学会了按按钮,正向食物反馈改变了小白鼠的行为。但斯金纳进一步发现,如果掉落食物改为随机模式,也就是按按钮有时会掉落食物有时不会,小白鼠反而会更加疯狂去碰按钮,表现出一种“上瘾”状态。相对确定性,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加激励某种行为。这就解释了赌博为何容易让人欲罢不能。

更神奇的是,小白鼠居然也会和赌徒一样,产生某种“迷信”,也就是由于某种行为,比如转个圈去碰按钮,居然食物掉落下来,那么小白鼠下次就会先转圈再去按按钮。小白鼠的“迷信”与现实股民的归因“偏差”如出一辙,都是自以为是,偏离现实。

从这角度看,依靠系统1炒股的股民和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没有不同。

可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我们的大脑除了系统1还有系统2,如果能摆脱系统1的快速冲动反应,用好系统2,慢思考、更理性,我们不就能消除偏差了吗?倡导不频繁交易、理性计算的价值投资听起来似乎有这个味道。

听起来很美,但真相很残酷:偏差无法消除,和炒股者一样,价值投资者也难逃偏差陷阱。

第一条,过度自信。总体看,人类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偏差)。我在MBA课堂上做过多年的持续调查,70%左右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薪资水平、炒股水平、管理水平、都高过同班同学。炒股者的自信是自认为有内幕、懂技术分析,能够准确把握股价的起起伏伏。价值投资者则认为通过缜密的基本面的分析,能够挖掘出3、5年甚至更长期之后的价值大幅增长的股票。更要命的是,他们还认为,既然研究得如此之深,对公司如此了解,那理所当然应该集中持仓。所以价值投资者喜欢重仓股票。

这些价投者喜欢分享的他们伟大导师巴菲特的观点如下:

“我们(此处指巴菲特和芒格)认为,对于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在实操方面的意义非常小。

分散是为了预防无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市场击败,你就买入所有的股票,这一点并没有错。对于不知道如何分析企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有效的策略。

而对于知道如何分析企业、评估企业的人来说,拥有50只、40只或30只股票简直疯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并且单个人类理解这么多企业也是不太可能。然而,如果你有1家超级优秀的企业,但同时你又将钱投入到吸引力列表上排在第30家、第35家的公司,这种做法在查理和我看来是神经错乱的。”

但价投者往往忽视了,巴菲特说的前提是,如果你真正了解。什么叫真正了解?每个人的判断当然不同,但是现实是,当认真读了财务报表,看了多篇分析师研报,恰巧还在这个行业呆过几年,大部分人就会容易高估自己对一家公司了解的水平。上述还只是说公司的基本面分析,或者说判断这家公司是否是一家好公司。还没涉及这家究竟价值几何?对公司内在价值的估计无疑难度更大。投资者很容易因为自认为了解了公司基本面,而高估自己对公司价值判断准确性。

事实上,你或许比炒股者更了解一些这家公司,但是这和你能从这家公司投资赚到钱是两回事。

按照之前说的价投三个流派(捡烟蒂、选黑马和投蓝筹),在中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就是芒格所倡导的成长股投资。芒格说得没错,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而不要以便宜的价格投资普通的公司。但必须认识到,企业能成长为伟大公司的概率本身就很低,你看看几千家公司的纳斯达克不也就出了七姐妹吗?忽略基础概率,从伟大公司身上去找共同特征,再高估点自己的基本面分析能力,这种成长股投资几乎必输,而且亏损严重。

这么说吧,在美股你或许能撞上大运,碰到了七姐妹,还有点彩票的意思。在中国A股,长期看,买彩票等着撞大运机会完全没有机会,你看看这十几年的成长股指数一目了然。原因很简单,资产底子太差,现有上市公司选拔机制根本无法像美股一样涌现出七姐妹。

过度自信还体现在,价投者往往高估了自己承受股价波动的能力,回头看,类似茅台这种股票,最大回撤也会在40%-50%左右,如果不是真的了解公司价值,试问有哪一个价投者可以承受得住?

价投者第二个典型偏差是自证偏差,英文是Confirmation Bias。就是指人都有先有答案,然后找各种证据证实自己之前判断正确的行为倾向。证实自己对,而不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时刻关注证明自己错。比如在你选股之前,你最好别爱上一只股票,无论是因为他的产品或者他的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当然,对于价投者而言更大的挑战是,在你下注投资之后,这种证实自己没错的倾向会变得更加强烈。毕竟,你已经真金白银下注了!

有股民开玩笑,说自己本来是交易投机派,但做着,就成了价值投资者了,长期持有了。这体现了价值投资的一个问题,你究竟是因为已经买了后被套在这,找各种理由证明了自己没错呢?还是从内心真的觉得这只股票价值低估,值得长期拥有?不同人的答案肯定不同,但因为投资就戴上有色眼镜,看不到被投公司的问题,是价投者非常值得重视的偏差!

在实践中,价投者还有其他很多行为偏差,比如未必是看不到问题,但厌恶实际损失产生的处置效应、对企业成败归因的偏差,以及各种偏差同时发生带来综合效应等等。

相比炒股者,价值投资者虽然看上去用系统2深思考、慢决策,但也很难逃离认知偏差带来的陷阱。只是大家偏差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价投者笑话炒股者投机,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当然,必须说明,偏差是人脑思维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本身并不意味着你这么做了就一定在某次决策中就会失败。只是你这么一致无意识地倾向下去,长期看就会导致决策风险。行为倾向本身很难改变,但当你对其有所察觉,可以主动管控它,甚至利用他人的偏差时,偏差就不再是风险,还有可能成为机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