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独家专访Swift中国区总裁杨文:做好打破“数字孤岛”的桥梁

第一财经 2024-10-29 21:44:35 听新闻

作者:徐燕燕    责编:林洁琛

在数字金融时代,Swift依然想扮演桥梁的作用,打破“数字孤岛”。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探索。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CBDC(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预计到2030年,数字化资产市场将达到16万亿美元。

“在数字金融时代,Swift依然想扮演桥梁的作用,打破‘数字孤岛’,连接不同的区域、平台和技术路径,促进互联互通。”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中国区总裁杨文近日在Sibos2024年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Swift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做打破“数字孤岛”的桥梁

尚未互联的平台和快速发展的技术导致了日益碎片化的格局,形成了复杂的“数字孤岛”,对数字化资产的全球交互构成重大障碍。

“所谓‘数字孤岛’就是每个人都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里,使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平台,彼此之间的交互面临巨大障碍,而Swift希望继续作为这些不同平台之间顺畅交互的桥梁。”杨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过去50年中,Swift在提高全球交互性以及实现快速、无摩擦和安全交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99.99%的系统韧性。“随着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战略实施,我们将继续扮演桥梁角色,强化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和连通性,并支持不同货币和资产类别的传输和交易。这是目前以及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努力的重点方向。”杨文表示。

而面对“数字孤岛”,Swift将如何扮演好“桥梁”的角色?杨文认为,Swift的桥梁角色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对接好不同技术、不同平台之间的交互,支持现有法定货币之间以及现有法定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等未来价值形态之间的顺畅交互;另一方面则是从信息交互层面,“Swift在全球200多个国家连接了数以万计的机构,包括央行、商业银行、市场基础设施以及一些大型企业,Swift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和市场运行规则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包括央行数字货币政策制定者、运行者等在内的相关机构增强对不同市场监管政策及法规的理解,从而在系统设计和规划之初就尽可能降低因为监管政策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交互障碍。”杨文说。

事实上,Swift早就在促进CBDC互联和交互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并发布了系列试验结果。基于系列研究和试验结果,2023年7月,Swift启动了CBDC沙盒试验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球最大的CBDC合作项目之一。期间,共计超过125位用户在沙盒环境中测试了750多笔交易。这些交易覆盖了四种不同的用例:数字贸易、外汇交易与结算、支付对交割(DvP)、流动性节约机制(LSM)。

上述沙盒试验的成功为2025年Swift在全球启动更大范围的真实数字资产交易试点提供了基础。杨文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2025年真实交易试点将继续聚焦支付、外汇、证券和贸易商,以支持多账本的交割即付(DvP)和同步交收(PvP)交易,进一步探索全球金融社群通过Swift作为单一窗口便捷、安全访问多种数字资产类别和货币,从而为这些新型价值形态无缝融入更广泛的金融系统铺平道路。

推动ISO20022标准迁移

在Sibos2024年会开幕式上,央行副行长陆磊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将继续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对外开放,扩大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杨文表示,这将为包括Swift在内的跨境金融业务参与机构带来更大的机遇,对于Swift中国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真正理解中国金融机构在跨境业务领域的需求和痛点,并提供Swift在这些方面相应的解决方案。

谈及Swift在中国的运营和发展,杨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到明年,Swift在中国要做的战略性的事情是进一步推动ISO20022标准即《金融服务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的迁移工作,“新标准在提供丰富的结构化数据,强化交互性以及增强合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迁移到新的标准将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3年3月,Swift正式启动跨境支付领域的ISO20022格式报文的迁移工作,现有MT报文与ISO20022报文可并行使用至2025年11月,在此之后,MT报文将正式停用。截至2025年底,覆盖全球80%交易量和将近90%交易额的金融信息都将使用ISO20022标准进行传输。“明年的重要工作是要确保我们的中国金融社群完成支付类报文的ISO20022标准迁移,现在已经有一些大行在迁移方面有了非常好的实践,希望明年尽早完成ISO20022的标准迁移,机构尽早受益于更加丰富和结构化的数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