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20日,北京市辖区内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2255.5万个,落地场景69.3万个。
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举行202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央行北京分行在提升北京市支付便利化水平的相关工作成效。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对支付便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全面的要求。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半年来,北京市重点针对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便利化水平,加速打通重点场景支付堵点。
央行北京分行支付结算处处长蒋湘伶在发布会上介绍称,银行卡受理方面,全市约1.8万户重点商户基本实现外卡受理全覆盖。2024年三季度外卡交易66.4万笔、11.0亿元,较一季度上升34.9%、57.5%。移动支付方面,自3月14日实现“外卡内绑”业务额度提升以来,业务量持续增长,9月共44.7万外籍人员开展交易215万笔、4亿元人民币,较业务额度提升前翻倍增长。数字人民币方面,京东、美团、滴滴等线上主流消费平台均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线下“食、住、行、游、购、娱”等应用场景实现全覆盖,包括王府井、金融街、八达岭长城等知名商圈及景区。截至10月20日,累计开立钱包2255.5万个,落地场景69.3万个。
为支持外籍人士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辖区内的商业银行也先后推出创新业务。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为例,该行于2022年初推出“外卡内绑”业务,服务外籍人士通过手机app绑定境外银行卡,实现扫码支付,极大丰富了外籍人士在境内的支付工具,扩大了可受理范围,营造了更加便捷的支付环境。目前,已成为外籍人士入境小额消费的重要渠道。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王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下一步,将在人民银行与外管局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外卡内绑”业务,加强与不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拓展业务范畴,丰富移动支付场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平台合作方案;同时,推进服务体系优化升级,打造更加符合外籍人士受理习惯的业务流程,期待通过“小切口”“小变化”提高“外籍客户支付丝滑度”。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在多所重点高校校内、周边设立专属网点,除日常金融服务外,在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段,深入高校为校内师生提供专业咨询,提供账户开立、现钞兑换、学费缴纳、薪酬购付汇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尤其是可为外籍师生最多提供23个币种的外币现钞兑换服务,加大零钱包投放与配置,灵活满足其现金需求。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不与使用者身份相关联,有效保障了境外来华人士的隐私安全。
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有望进一步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多钱包用户的管理体验优化,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注销功能也进一步完善。
中办、国办近日公开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显示,深圳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将科技人才培育放在首位,将全力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产业。另外,还将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并通过深港双向上市制度,促进科技龙头回归A股。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保持强劲的对外贸易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