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A股全市场超过4400股上涨。其中,机器人概念股掀起涨停潮。今早开盘后,机器人(300024.SZ)、拓斯达(300607.SZ)等20余股涨停。截至今日收盘,绿的谐波(688017.SH)、巨能股份(871478.BJ)、埃斯顿(002747.SZ)等超过20支机器人概念股涨停。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日被曝出已经布局机器人赛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赛力斯(601127.SH)也在今日涨停,成交额达64.4亿元。
机器人概念爆发,从消息面层面上来看,近日GTI联合乐聚机器人、华为等企业发布“智网慧城”全球招募计划。据了解,“智网慧城”计划将聚焦在5G-A、AI、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在机器人领域,“智网慧城”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定位、低延迟、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增量训练等能力,打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个新技术、新产业,机器人行业能否持续向前发展,商业化或许是最关键的一环。”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短期来看,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的挑战还是技术限制的问题,包括软硬件在内的诸多技术问题都有待攻克和解决。
一位国内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告诉记者,数字化训练数据不足是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痛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来说,具身智能的数据训练和采集需要在多个场景中累积,对于一些初创型的机器人公司来说,采集成本很高。”他坦言,多元的场景化训练以及丰富的数据累积,是具身机器人提高自身泛化能力的基础。
随着跨界布局机器人的企业越来越多,机器人落地不同场景的可能性也在不断涌现。“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玩家类型较多,各家的基因和资源禀赋均有所不同,但商业化落地应用应该是当前大家的共识与共同目标。”卢瀚宸说。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不同领域的头部大厂频频涉足机器人领域。美团在过去11个月中接连出手投资了银河通用、宇树科技;阿里巴巴自今年7月以来也相继投资了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另一方面,机器人企业也在争取和各个场景的头部公司合作,完善自身的场景落地能力。今年下半年,优必选聚焦汽车、3C等制造领域,和吉利汽车、比亚迪、顺丰等企业合作;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也在近日宣布已经进厂“打工”。
根据浙商证券估测数据,预计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量约177万台,市场空间达1692亿元,在3—5年的中短期内工商业场景将率先应用,在5—10年的中长期中,个人场景应用空间较大。
“如果论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优先级,技术升级和产品力的提升将会是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关键的目标。”卢瀚宸建议,针对具体场景的数据集训练将会是一条提升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能力比较务实的路径。
本次收购如果成功完成,将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以来,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据了解,大赛将结合昆山产业特点和需求,设置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赛道,共有9个应用场景13个赛项。
供应链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要解决的远不止产能问题,还涉及如何推动零部件标准化、如何降本等问题。
机器人岗位缺口暴涨四倍的背后,是部分高校依然面临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的问题。
随着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传统的发球机器人正在变得“更像教练”。不过,企业想要真正培养出一个AI教练,仍然需要面对一个长期的市场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