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融创新助力养老体系升级,业内热议银发经济新机遇

第一财经 2024-11-06 21:19:35 听新闻

作者:齐琦    责编:钟强

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中国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银发浪潮”正在深度地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11月6日,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共享银发经济:老龄化社会的新机遇”分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提到,当前各国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顺势而为、积极应对,将挑战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预计2050年,将达到近5亿,老龄化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过程。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2亿,占比达到15.4%,“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速度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 刘明说。

不过,在全球经济复苏调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阶段,中国发展满足中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银发经济产业的条件已日臻成熟。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超40万亿元,占GDP比重攀升至12%以上。

与会专家们也普遍认为,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却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4%,预计到2032年将超过21%。

“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的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指出,面对少子化、长期低生育率等人口趋势性特征,中国必须寻找开启“银发红利”的新途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蔡昉他提出了三个关键机会窗口,首先是中国潜在增长率仍较高,需通过刺激老年人消费来支持经济增长;其次是中国正处于公共品边界大幅拓展时期,政府应提高社会性支出,提供更多公共品;再次,人口结构变化具有削峰填谷效应,政策应整合公共资源,如拓展义务教育、支持老年产业等。

蔡昉认为,这些机会窗口虽不直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但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探索“银发红利”新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福祉提升。

在政策导向上,今年初,中国政府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更加注重运用好市场机制应对老年人需求变化,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会上称,商务部牵头起草并推动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发展养老消费、家政消费、健康消费作出总体部署;将2024年确定为“消费促进年”,指导各地围绕敬老养老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优惠等活动,协助民政部等部门制订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有关举措。

在扩大银发经济双向投资合作方面,唐文弘还提到,推动将更多养老、银发经济相关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还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对外开放载体,加强银发经济跨区域国际性合作。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持续推动在养老服务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双向开放。

据统计,前六届进博会养老康复及辅助产品预计成交额累计达3.48亿美元,未来还将结合服贸会、消博会等活动平台,搭建更多适宜银发群体的消费场景,促进健康养老产业供需对接。

金融助力养老体系建设

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养老金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在养老领域,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长远布局,为银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刘明称,在要素保障方面同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银发产业提供普惠性资金支持,包括通过综合运用投贷联动、贴息贷款、再贷款等金融工具,来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作为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会上称,面对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趋势,银行业普遍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在进一步扩大二、三支柱覆盖面、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堵点难点。

具体看来,首先是面对社保服务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涉及面广,银行业需要快速迭代专业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同时,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仍需提质扩面,全民养老意识也有待提升,需要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和动能,银行业也要围绕宣传引导、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出实招、见实效。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养老“三大支柱”受益人群的不断扩大,银行业需要统筹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建设,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适老化养老金融服务。”徐瀚说

如今养老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刘明介绍称,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各类养老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823万张,养老服务资源不断向老年人聚集。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照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