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夏日午间,上海博物馆南门口,一座高约2.4米、重约2吨的雕像缓缓落入台座。这座雕像所属之人为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麦伦普塔。跨越三千余年,跋涉一万多公里,它从遥远的埃及卢克索博物馆降临上海。
来自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的拉法特举着手机记录下全程,他激动地向周围人宣告:“法老已经苏醒!埃及来了!”
一场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举办。这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毫不意外地收获了线上线下的火热关注。当人们走进博物馆,他们所期待的可绝不仅仅是文物和展品。解谜游戏、博物馆文创、能带猫看展的“奇喵夜”……观众在形形色色的文化衍生品中“跨越”时间和空间。
在这一刻,在上海,过去与现在、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都或有关联。
世博会是全球最大的博览盛会,如今的博物馆亦不再局限于是展示、保存和保护过去有形文化遗产的场所,博物馆与世博会的共通之处越发涌现。就在上周刚刚过去的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与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会主题“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本次文博会现场,不仅能够在精神上和视觉上获得文化的洗礼,味蕾上也能获得别样的体验,安徽博物院将历史文物变成了美食。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隆重开幕,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孙宋管委会等文博文创企业带来各自精彩的沉浸式文化消费体验。
呼应“人类学热”“博物馆热”等时下热点话题,薛茗分享了工作和写作过程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