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IFF:中国年度增长目标如何实现,中短期发力点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4-11-24 12:30:59 听新闻

作者:宋婕    责编:黄宾

国际金融论坛第21届全球年会举办,多位嘉宾围绕刺激政策成效与未来发力点发表看法。

11月22日至23日,国际金融论坛(下称“IFF”)第21届全球年会在中国香港举办。与会者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向全球的经济增长贡献了30%,中国经济中短期发展情况将对全球经济发展走势有较大影响。而对中国如何实现5%的年度增长目标,并找到中短期的经济发力点,多位嘉宾发表了看法。

存在下行风险但风险能够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巴奈特预测中国今年增长4.8%,认为4.8%差不多就等于5%。他预测在三季度之前可能GDP会稍微转弱,存在一些下行风险,但在上行方面还有更多政策刺激措施,相信风险能够平衡,能够达到4.8%、5%的增长。

如今,中国一揽子增量政策正集中发力。宏观层面的财政货币逆周期调节,体现在一揽子5年合计12万亿元化债新政等政策上。近来多地推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符合扩大内需和助企帮扶的要求。此外,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以及提振资本市场的政策,亦有陆续推出并施行。

在第二、三季度经济增速不达预期的情况下,一揽子增量政策能否托底第四季度,进而助力全年增长目标的实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张燕生指出,从10月份的先行指标和经济数据,都能看到各项经济指标包括一些先行指标PMI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这和第四季度出台一系列增量政策有直接关系。

彭博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舒畅对年度增长目标的预测是4.9%,但相信最终可能会看到5%或者5.1%的增长。她认为今年增长比较疲弱,夏天时政府公布一系列刺激措施,有些行业出现了上扬,能看到小幅增长,但还没有传导到整个经济当中,可能还会有下行风险。

关注政策的落实与沟通效果

张燕生表示,面对短期内需有待提振、中期内生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跌跌不休、长期转型面对一些新阻力等问题,下一步政策落实是最重要的。

“比如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放款的白名单制度,还有让政府出面购买一部分的烂尾房、消化一部分难以消化的存量,这些政策很难落地,已经碰到了挑战,需要有更加高效的实施方式把这些宣布的政策落到实处。”舒畅认为,政策是积极正面的,但需进一步升级使之行之有效。

IFF学术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前院长宋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通过金融手段、市场化手段去盘活地方政府资产的进度并非十分理想,中央出手帮助地方化债是非常正确的。接下来除债务负担成本降低外,还需要有一些新的资金加入,去帮助地方政府完成他们原来做的事情。他推测未来会有更多的专项债出来,包括让地方政府去发行一些债务。

宋敏指出,在土地财政退坡、“铁公基”相较而言效率降低的当下,地方政府接下来应倾向于民生建设。以较持续的周期去做更多的服务民生的事情,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个新课题,重点不仅是资金问题,还需要花时间去建立体系。与之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在财力上需要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有些事权或需有所上升。

“不仅是刺激政策的力度,更多要去看这些政策带来的改善,就是政策的沟通效果。”美银董事总经理乔虹指出,刺激政策实施后,要看是不是能够把政策意愿更好地传递给公众。

宋敏以社保为例表示,服务型政府需要创新思维,做一些会计上的创新,让居民部门能对民生保障、国有资产运作等领域有更多的感知,给居民部门更多的稳定感。把能交给市场的部分更多地交给市场,为各类型企业充分竞争让出空间,并做好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工作。

更大力度解决结构性问题

如今,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全球债务水平上升等,而中国经济则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面临内需不足等挑战。为应对上述挑战,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行业领导者需形成共识,共同制定策略,在经济复苏、环境可持续目标和技术进步之间寻找新平衡。

舒畅指出,地方政府当前的财务困境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今年尤为严重。因为房地产的调整有时候当地政府很难保证一个顺畅的运行,以支撑地方的经济增长,这导致了不同的后果,首先肯定会拖累增长。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去增加收入,这样的话影响了人们的信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郝福满指出,政府面临两难境地,他们需要推动结构性改革让政策变得更有效,同时打造不一样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获得一个不一样的财政政策空间,这几个必要性必须要同时满足。

郝福满认为,目前推动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感还不够:“在中国的内需当中,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进一步的支出空间和能力,因为他们的债务,化债假以时日是能够帮助他们的,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必须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下去,必须要落地。”

张燕生判断,2025年政府财政赤字率会上升。他认为,现在中国经济真正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缺钱、企业缺钱、老百姓缺钱。因此,需提升财政赤字率来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居民应对困难。扩大内需战略对中国不仅仅是总量平衡的概念,它是在一个外贸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的扩大内需战略、扩大进口战略,对处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有着战略和长远的意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伍戈:应将应对价格下行作为更重要政策目标

无论货币政策规则还是财政政策规则,目前对“GDP量”的权重都超过了对“价”的权重,价格的权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53 04-24 11:00

刘世锦:存量管理思维的重要性

“企业储蓄中大量来自国有企业,而这部分资产收益并未直接用于消费。若能将一部分国有股权划归社保基金,尤其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将国有股权资产收益用于支出,便可将“不能消费”的资产转化为“可以消费”的资源。”

210 04-15 15:34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出席并主持东盟与中日韩财政和央行副手会

宣昌能重点介绍了面对当前全球不确定性上升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势头。

116 04-11 10:12

秒懂金融丨特朗普关税政策是对市场经济理念的挑战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视为对市场经济理念的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其通过政府干预扭曲了市场自由竞争和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如自由化、效率优先、全球分工和供需决定价格——产生直接冲突。

原创
131 04-06 15:47

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接入中国主导的开源生态,可能会重塑全球AI价值链 | 一财号每周思想荟(第10期)

本周大V观点聚焦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与市场行情的独立性。 宏观层面,大V提示需警惕美国降息节奏对国内货币政策与汇率市场的传导效应,可以预留政策缓冲空间。市场策略方面,大V指出A股市场已形成独立行情逻辑,建议关注内需主导的消费、基建板块。在消费领域,部分大V认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已缓解居民资产负债表压力。另有大V预判,消费有望从顺周期变量转变为逆周期变量,白酒、医美等板块处在低估值区间。

26 03-21 12:2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