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创造客户。也就是,创造客户需要的价值。家庭用户对于泵的使用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格兰富又有哪些对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A1:很多时候,家庭用户的需求其实并不是“我需要一台水泵”,而是“我需要把水从那里送到这里”。这也决定了格兰富的工作不只是生产泵,更要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深度挖掘水的输配这一功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针对用户在家庭用水、生活热水、供暖及排水排污等方面的核心需求,打造了一整套家用建筑水泵解决方案。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首先,如果居住在高层建筑或者老旧小区,打开水龙头时,发现水流忽大忽小,原因可能是水压过低或不稳定。为此,我们会提供家庭供水增压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满足基本的用水舒适度需求。
其次,如果居住在别墅等大户型空间,打开热水龙头时,经常需要长时间等待,可能是因为热水器距离水龙头太远。我们的家庭生活热水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在实现热水即开即来的条件下,节省电量电费。
还有,不管是别墅地下室改造还是旧房翻新,都绕不开卫生间。因为别墅的地下室普遍低于市政排污管道,往往只能作储物空间使用,很多用户会觉得浪费,希望能把它改造成卫生间。对于旧房翻新的用户,在《2023装修消费洞察报告》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卫生间的局部改造需求也非常旺盛。我们的家庭污水处理解决方案,就是来帮助有这类需求的用户完成下水改造的,让他们能随心所想地设置卫生间、厨房。
Q2:在日常用水时,很多人普遍会首先关注到两点,就是用水的稳定性和舒适度,相对应的就是您所说的家庭供水增压需求。格兰富具体能提供什么样差异化的产品呢?
A2:我们常说,要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想家庭用户所想”,更要“先用户所想而想”。基于这个理念,格兰富今年推出了新一代SCALA2家用增压系统。
家庭用户经常面临水压不足或不稳定的困扰,出现水龙头水流不足的窘境,影响淋浴等体验。格兰富SCALA2 可以检测到水压的变化,并立即将其提升到理想的水压。即使在洗澡、户外洗车、厨房水龙头全速运转等多点用水同时进行的场景下,也能保持水压稳定。
现在市场上很多增压泵都存在噪音大、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新一代SCALA2 采用水冷技术,配备超静音电机,在典型使用情况下的声压级为44 分贝。人耳可以感知到噪音降低了50%,这在室内安装的条件下为用户带去极大的便利,无需为隔绝噪音而专门设置一个设备间。而在节省空间方面,SCALA2 的结构小巧紧凑,可以轻便地安装在厨房橱柜内。
Q3:除了SCALA2家用增压系统,格兰富还有什么产品或技术也在助力用户的绿色低碳生活?
A3:产品的智能设计也能帮助用户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活。不智能的设计会使泵全天候持续定速循环运转,最高可能造成48%的热量损失,增加电量消耗和使用成本。格兰富有个节能的“秘密武器”——AUTOADAPT自动适应控制模式。
通过AUTOADAPT自动适应控制模式,泵可以快速学习用户全天的使用习惯。因此,搭载这项技术的泵可以区分早晨、晚上、工作日、周末和假期等不同活动时段,只在需要时才通过供水管上的外部传感器启动以获得热水。在安装后的前两到三周内,泵会根据温度控制频繁启动,以确保立即舒适,直到了解使用模式。但无论使用模式如何,当检测到热水需求时,泵一样能够提供即时舒适的用水。
Q4:提到热水循环泵,从身边人们的居家用水习惯来看,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在装修房屋时就购买全屋中央热水等成套水系统,而不是购买热水循环泵单品。对此,格兰富如何看待,又有着什么样的市场应对措施?
A4:购买成套家电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趋势,我们正在加强产业链相关方合作,来抓住市场机遇,满足用户的新兴需求。
事实上,在《2022中国热水器及净水器消费趋势报告》中,就提到成套家电购买模式比过去的单件购买模式更具吸引力。毕竟,不管是外观设计、功能协作还是售后服务,成套家电购买都能让用户更省心。
格兰富和朗诗集团的合作就是市场大势下的双向奔赴。早在2021年,朗诗绿色方舟计划的住宅五恒系统,就将格兰富UPS系列热水循环泵作为重要部件,大批量应用。后来,我们扩展了更多高端住宅项目的多款热水循环泵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舒适的水系统。
今年,格兰富还向朗诗集团旗下的朗绿科技,授予了“格兰富中国零碳伙伴”奖牌。未来,我们也会携手合作,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广东省全力引导船舶使用清洁、绿色、低碳能源,推进制度性、技术性减排,推动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
金融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和统计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重点方向。
工作指引按照“急用先行 稳妥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
自1992年进入中国,三星始终坚守“身在中国、心为中国”的初心,积极在华扩大投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经营成果回馈中国社会。
方案指出,将在未来三年内,完成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黄金等行业的标准评估及优化,分行业构建支撑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