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浩员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卢星雨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和特朗普的再次上台,国际经贸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税政策、入境限制等一系列政策障碍,严重阻碍了全球各国在商务、科技、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入交流。
为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亟需一批既懂国际贸易规则,又具备实践能力;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卓越的数据分析能力;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然而传统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具备胜任力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该培养模式亟需创新。本文在点明传统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后,提出新时期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并就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路径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在全球化逆流与国际秩序重构的背景下,国际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对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方面数字经济等新兴技术不断迸发,数字贸易等新经济模式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经贸规则与秩序面临调整;另一方面大国竞争全面深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尤其是特朗普上台深化“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经贸格局的不确定性。面对国际经贸格局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应对当前国际经贸领域的复杂挑战,我国亟需培养一批既懂国际贸易规则,又具备实践能力,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卓越的数据分析能力,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如何结合学校与学院的特色,以服务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局目标,探索出国际经贸专业复合型人才全新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教学的工作重难点。
明确时代需求,树立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为应对当前国际经贸领域的复杂挑战,我国亟需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组织中发声、参与国际经贸秩序规则制定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为此,基于实地调研和与企业、政府部门等的交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并经过多轮论证,最终明确了实现“知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数据分析能力和敏锐商业洞察力的国际经贸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重塑本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为实现培育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数字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需从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维度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方面,需秉持创新的培养理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指引,打造出以国际商务、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为核心、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数字化、实践化为导向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与国际经贸知识的紧密结合程度;在充分对接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在教学模式方面,以软硬件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学场景与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一方面以国际商务综合实验室、行为观察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场景,另一方面引入多种教学模拟软件和数据库辅助教学实践,搭建线上线下翻转式课堂,开发AI智能学伴以提供新模式,极大地增强生-机互动,实现数智时代学生的数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育“实践导向、服务社会”的国际经贸人才。为推进产学结合,学校应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依托特色实践课程、系列讲座、企业参访及实践导师沙龙等载体,打通人才培养与工作管理链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商业洞察力。同时需深化国际合作,整合国内外产教资源,并依托学界-业界-国际组织“三导师制”,搭建国际组织或海外机构学习实践平台,助力高级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此外学校也应致力于搭建与政府合作的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参与政策咨询的机会,以提升学生资政能力和洞察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端国际商贸人才。
以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国际贸易本科教学变革。为达成培养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目标,满足学生全球视野和综合素质培育的需求,学校需搭建高度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势必将深刻推动教学体系的创新。首先需改革课程体系,围绕国际前沿理论与实务更新课程内容,新开设暑期国际课程;同时需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或业界人士参与授课,并定期举办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论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其次需革新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手段在课程教学中模拟国际经贸冲突的场景,锻炼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需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积极搭建与海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合作平台,推进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打造辐射全球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品牌项目;同时增进学生与政府的沟通,为学生搭建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商业洞察力与政策敏感性,切实为国家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展望未来,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通过明确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扎实理论基础、卓越数据分析能力和敏锐商业洞察力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目标,精心构建数智化特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最终打造出具有国际融合、数智驱动、实践导向、服务社会鲜明特色的国际经贸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为应对国际经贸领域的复杂挑战提供智力支持。未来我国国际经贸本科人才培养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不断融入数智元素,借助AI等先进教学工具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生涯规划的“一人一策”,在立足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更多复合型国际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地产高质量发展的组合制度创新要求,旨在以内部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其中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进而稳消费稳预期,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一创新生态不仅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了人才与技术的“源头活水”,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适应性变革
将进一步借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规律加强人才培养,比如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要加快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