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揭牌成立。当天,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成立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成立的背景意义与功能定位,通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案件管辖范围,发布中英文版《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规程(试行)》和《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协议管辖示范条款》。
发布会介绍,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在履行审判职责方面,依法对涉外商事案件进行集中管辖;在改革创新方面,探索完善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加适应的国际商事审判机制;在提升解纷效能方面,积极构筑更加专业高效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体系。
为保障上海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运行,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将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在人才配备方面,以人才为驱动,建设涉外审判人才高地,着力打造高层次涉外审判人才培养体系;在科技支撑方面,紧紧依托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成果,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成果,构建智能化审判管理系统;在制度保障层面,精心制定贯穿立案、审理、送达、调解等全流程的涉外审判规程。
发布会介绍,《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规程(试行)》共13章50条,从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定位与一般条款出发,系统涵盖管辖、诉讼参加人、案件审理、境外证据审查等一系列关键流程和配套机制。
在机制创新方面,《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规程(试行)》精准锚定“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的目标,突出“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理念,聚焦建设“八项机制”,全力打造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适应的国际商事司法机制。其中“三化”是指上海国际商事法庭以专业化为基,建设“特定管辖法院、专门审判机构、专业审判人员”为特征的国际商事专业化审判机制;以国际化为要,秉持国际化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审判机制和裁判标准;以数字化为翼,坚持数字化发展战略,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国际商事审判。《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规程(试行)》的核心内容为八项机制,包括诉讼流程简化机制、数字深度赋能机制、管辖吸引力提升机制、多元协同解纷机制、仲裁支持保障机制、配套资源集成机制、专家智力支持机制、涉外人才培养机制。
下一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将精准锚定“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的目标,深耕“三化”和“八项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国际商事审判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向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迈进,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支撑和服务。
为进一步拓展涉外协议管辖范围,规范涉外商事纠纷协议管辖条款拟定,上海国际商事法庭于成立之日同步向社会发布中英文版《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协议管辖示范条款》,为中外当事人约定管辖、选择法律适用及高效解决涉外商事纠纷提供指引和参考。
本《协议管辖示范条款》包含基本管辖条款、可选择性条款及示范条款说明三个部分。当事人通过约定明确的排他性管辖条款,可避免因管辖、法律适用、送达方式等不确定性引发争议,拖延诉讼进程,提升争议解决的可预期性,也有利于避免国际平行诉讼,促进裁判的域外承认与执行。同时,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有关涉外协议管辖取消实际联系的规定,鼓励更多国际性商事争议选择中国法院诉讼。
保持战略敏捷,抢抓发展机遇,干字当头、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支持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着力减轻家庭“三育”、医疗、养老等负担。
陈吉宁指出,要锲而不舍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巩固减负成果,强化赋能增能,推动基层强担当、强本领,更好为老百姓服务办事。
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允许非居民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国际惯例进行市场化定价。
龚正说,欢迎英伟达等全球知名高科技企业把握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上海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汇聚全球资源要素,加强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