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二,GPU(图形处理器)厂商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将“非常有用的量子计算机”推向市场可能需要15到30年的时间。随后多只量子计算股接连下跌。
1月9日,A股国盾量子盘中跌1.95%,复旦复华盘中跌1.64%,禾信仪器盘中跌3.32%。美股周二也有多只量子计算概念股股价下挫,微美全息跌34.07%,Quantum Computing跌43.34%,Rigetti Computing跌45.41%,D-Wave Quantum跌36.13%。
黄仁勋认为,英伟达可以制造与量子计算芯片一起被使用的传统芯片,但这种计算机需要的量子处理单元(或量子位)将是目前的100万倍。黄仁勋关于量子计算机推向市场所需时间的判断则引来D-Wave Quantum CEO艾伦·巴拉茨(Alan Baratz)的反驳。
艾伦·巴拉茨表示,黄仁勋的判断是错误的,原因是D-Wave Quantum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一些公司已经在使用D-Wave Quantum的量子计算机,并因此受益,“不是30年后,不是20年后,也不是15年后,而是在今天。” 艾伦·巴拉茨表示,黄仁勋的判断对于门模型量子计算机来说可能不是完全错误的,但对于退火量子计算机而言则是错误的。
上世纪80年代量子计算被提出后,便成为计算机及芯片领域的热点课题。头部科技公司中,谷歌、微软、IBM等大厂都在研发量子计算机,国内也有量子计算厂商。近期量子计算领域接连取得突破,但除黄仁勋外,计算领域的一些研究者也认为,量子计算大规模投入应用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最近一次量子芯片受到广泛关注,是2024年12月谷歌在官网发布了量子芯片领域的最新进展。据谷歌介绍,其量子芯片Willow在不到5分钟内就完成了一个基准测试任务,对比之下,如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花费“10的25次方”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项计算。彼时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创始人兼负责人哈特穆特·内文(Hartmut Neven)表示,最新量子芯片是向大规模、纠错量子计算机迈出的一大步,其纠错能力和超越经典的计算能力,使我们更接近一个可以提供商业应用的系统。
2024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则在arXiv平台上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祖冲之三号”的量子比特数105个,高于“祖冲之二号”的66个量子比特,计算能力明显提升。实验数据显示,“祖冲之三号”的性能超越谷歌72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为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即在特定任务求解方面超越经典的超级计算机)。
随着AI计算需求增加,业界也在寻找新的计算机架构来实现更快计算和计算时的更低功耗,量子计算机被认为未来有希望替代传统计算机。不过,关于量子计算机落地时间,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还需要十年以上。
谷歌量子计算团队此前提到,团队希望在本世纪末拥有一台容错的量子计算机,然后继续扩大规模。一名芯片领域高校教授也告诉记者,量子芯片和光芯片仍处于萌芽阶段,需要以10年、20年为时间单位去看它们的发展。在量子计算领域,由于是新兴赛道,国内与海外基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生态比海外更加繁荣,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处于领先的位置。
我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实验,为量子计算机面世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黄仁勋表示,所有供应商都需要客户,而中国这个市场非常独特,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参与中国市场的意外后果和长期影响,虽然难以预测,但他怀疑结果不会乐观。
王文涛表示,中国吸引外资政策不会变,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创新创造充满活力,希望包括英伟达在内的跨国公司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17日在北京会见了英伟达CEO黄仁勋。
医学的未来在于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汇。让AI理解生物学的语言,并用生物学语言进行描述,这是英伟达一项开创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