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鹏,北京社科院研究员)
国家统计局在17日发布的数据照亮了2024年中国经济前行的道路。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349084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这一成绩背后,工业与服务业作为两大核心驱动力,各自发力,共同推动着经济蓬勃发展。
一、探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源动力
1.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当下全球科技竞争激烈,我国工业企业积极应对,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求在产业创新上取得突破。一方面,5G、算力、储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构建,为工业进步筑牢根基,给生产、运营各环节带来革新,使信息传输、数据处理、能源调配更高效。另一方面,制造业强链补链持续推进,强化产业薄弱与关键环节,夯实安全发展基础。这些创新作为不仅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还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整体竞争力。
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出台多项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政策直接削减企业成本支出,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扩大生产等关键环节;优化营商环境举措,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企业营造公平有序、利于创新的市场空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研发补贴等形式,分担企业创新风险,激励企业探索前沿技术。这些政策从多维度为工业企业减负、赋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3.市场与企业联动:需求牵引企业升级
国内市场的扩张与升级,以及国际市场对高质量产品需求渐长,共同为工业企业创造机遇。消费者对智能、绿色、高品质产品的偏好愈发明显,促使工业企业紧贴需求,将研发方向瞄准这些领域,持续升级产品与技术。面对市场动态变化和技术迭代挑战,工业企业主动作为,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引入先进技术人才,改进生产流程以提质增效,同时强化产品售后与配套服务。尤其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模式推广上成效显著,众多企业借此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以更好姿态融入市场,赢得发展先机。
二、增势良好的工业生产亮点及深远影响
1.高端制造领航:装备与高技术产业崛起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先锋,其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双高,具备强大产业联动效应。智能车载设备、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行业增加值迅猛上扬,如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飙升 53.5%,它们凭技术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塑产业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崭新前沿阵地,稳固增长根基。
新兴力量涌现:朝阳产业蓬勃生长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如朝阳喷薄而出,发展前景广阔无垠,市场潜力浩瀚如海。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一路高歌猛进,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奋进活力。新能源汽车热销拉动电池、充电桩产业繁荣,为经济注入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巨轮破浪前行。
传统转型赋能:产业焕新稳定根基
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借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实现华丽转身。产能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中度与竞争力显著跃升。以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升产品品质,凭借规模效应压降成本,为经济稳定增长筑牢底盘,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赋能经济前行。
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核心要素
1.需求催生繁荣
居民收入提高、观念转变,带火多个服务行业。旅游方面,定制游受热捧,行业收入年增超15%;教育领域,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学员数量年涨 30%;医疗保健中,高端体检、医美等细分市场热度高,专业医美机构数量年增 20%,它们靠需求拉动成增长主力。
政策助力跃升
政府政策为服务业扩空间。信息传输、软件业因减税降费加大5G、大数据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年增40%,营商环境优化引众多初创企业,新兴软件企业年增25%;金融业受监管鼓励创新,推动特色信贷产品业务量提升,贷款余额年增18%,这些行业借政策壮大自身、带动整体。
创新推动协同
服务业创新开启新局。信息传输、软件业用新技术为电商、金融等供数据与技术支持,自身产值年增超22%;金融业创新产品,如绿色金融债券、供应链金融,资产规模年扩16%;交通运输等业引入智能技术,物流效率提30%,承接电商需求,联动上下游促服务业发展。
四、奋进中的服务业:开启中国经济多元新局
服务业增长为我国经济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1、吸纳就业
作为吸纳就业的“海绵”,服务业功不可没。服务业成为主阵地,吸纳超 70%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层次丰富,稳定民生底盘。于产业协同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设计、物流配送精准“输血”,提升工业企业运营效率超 25%,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速,产业融合互促共进。尤其在经济转型、制造业岗位调整之际,海量劳动力涌入服务业,就业压力得以缓解,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
2、激发消费活力
在消费市场,服务业繁荣激发消费活力,文旅融合让“诗与远方”牵手,旅游总收入年增长18%,夜间经济点亮城市,餐饮、娱乐延时消费带旺商圈,消费乘数效应放大,形成经济持续增长内循环动力,全方位托举中国经济迈向新高度。
3、推动行业共进
展望未来,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共进仍是经济发展不变基调。持续深耕科技创新、顺应需求变化、强化政策引导,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扬帆远航,向着更高目标稳步迈进。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商务部表示,这项工作“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3月小型企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近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是本月PMI指数的主要亮点。
3月24日下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坚持开放合作 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桌会举行。
节后复工偏慢的两个解释:一是地方政府下调财政收入和投资目标,资金压力制约建筑业复工。根据百年建筑的调研数据,截至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全国13532个工地开复工率为23.5%,低于2024年同期的39.9%。资金到位情况不及预期是复工偏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性施工企业资金压力依然较大,部分项目缺少一定的启动资金;二是今年服务业相对弱于工业,带来的就业复工偏少。前两年春节前后,服务业强于工业;今年受到以旧换新、抢出口等影响,工业强于服务业。服务业方面,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服务消费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3%,而2024年增速是52.3%;工业方面,今年节后20天整车货运指数平均为66.5,而2024年仅为58.0。工业走强、服务业走弱,但工业就业人数不到服务业的三分之一,带来的就业复工没有前两年那么多,生产结构的变化对返程复工影响也较大。
长三角区域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担者,要发挥示范引领的重任,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