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医院接到通知,高血压可以开原研药”的消息在网上流传,但也有部分跑去医院的病人称,“还是开不到进口药”。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上海三甲医院及社区医院的临床医生了解到,高血压进口原研药在大医院可开的有十几种,但是药物的机制和疗效都不尽相同,一些热门的高血压药物,比如辉瑞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原研药“络活喜”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普通门诊会出现“无药可开”的情况。
1月24日,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瑞金、中山、仁济等多家医院了解到,高血压进口药一直有,但特定品种的供应不保证。“比如说络活喜,今天我们门诊就没有,代文(缬沙坦胶囊)就有,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位上述医院方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代文是诺华的高血压原研药,用于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之前也不是说医院普通门诊完全不能开高血压原研药,我们能开的进口的高血压药大约有十来种,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无法保证稳定的供给,少的时候四、五种,有时也可能出现完全没有进口药的特殊情况。进口药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有了,有时开不到就只能开国产药,这个问题已经出现有较长一段时间了。”某三甲医院心内科李冰(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李冰说,一些患者一个月开不到药,过两个月又来问,还是开不到,那么就会认为这个药“没有了”,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因为确实有的时候是能开到的,只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他以降脂药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为例称,最近这款药物也是一阵有一阵又没有了。
他还透露,一些在三甲医院开不到的药,可能在社区医院能开到。“这对于一些长期吃进口药的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难得选择,他们需要多跑几家医院,碰碰运气。”李冰表示。
上海某社区医院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原研药的采购有一定比例,但我们一般会保障签约居民的供应。”
另一位上海大型三甲医院方面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像络活喜这样的药我们这里有是说有的,但只是每个月的月初偶尔会有,而且一有就会被很快开完,确实让人’头痛’。”
李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现进口药“秒光”的情况也与老百姓的心态有关。“物以稀为贵嘛,进口药越少,病人就会越是想开进口药。”他表示。
多名三甲医院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几年患者普遍感受到医院进口药少了,主要还是医院有完成国产仿制药品供应任务的指标。“如果都去开进口药,国产药的指标就会完不成。”一位心内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进口药开得少了,相应的进货也会减少,进的少了,又出现时常‘断供’的情况。”
李冰表示:“认为国产药不如进口药也是一个观念上的误区,因为获批上市的药品都是经过验证的。另外,一些观念认为病重的应该优先使用进口药,其实也没有这个区分,要看具体情况。”
此次实施办法更好借鉴国际经验并兼顾中国国情,有望激励全球新药更早在中国上市,鼓励药企拓展新适应证,引导国内仿制药企填补国内临床应用空白。
各方都在探索如何借助互联网、AI等新技术手段,构建起高血压疾病防控“政府-社区-个人”管理的闭环,以降低医疗成本和疾病负担。
创新药的价格形成机制是近一年多以来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重点需要关注的是,仿制药企是否在内卷中存在非理性降价,以及中选降价后,能否维持药品质量稳定并确保生产合规。
为推进仿制药质量提升,国家药监局将持续抓好药物临床试验监管,发挥药品标准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