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量子计算企业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玻色量子”)完成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北工投资管理的北京市级政府引导基金——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简称“高精尖实体化基金”)领投。而就在2024年9月,玻色量子刚刚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知名VC启赋资本领投,阿米巴资本、元和资本、盈富泰克等跟投。
量子计算作为现代科技的最前沿领域,代表着人类下一代算力技术,尤其是伴随人工智能热潮,量子计算被认为是解决AI算力瓶颈的关键力量。
时下最受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是量子计算什么时候能够实用化。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期对量子计算的实用化进程提出了较为保守的预测,认为量子计算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非常有用的量子计算机”推向市场可能需要15到30年的时间。
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业界认为从当前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态势来看,黄仁勋的预测可能过于悲观。对于通用量子计算机来说,受制于量子比特的物理体系均对环境非常敏感,很容易由于量子退相干而失去量子态导致计算错误,距离真正实用化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专用量子计算机而言,在解决特定问题上已经实现了初步商业应用。
玻色量子创始人、COO马寅日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实际上,以相干光量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专用量子计算机,已经在解决高效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方面展现出了优势,能在数个毫秒级时间内在庞大的解空间中进行并行搜索,求出优化解,在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上的求解速度是经典计算设备的数万倍。并且这一类数学难题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如交通物流、算力调度、材料相变、虚拟电厂等不同领域的组合优化。
马寅称,专用量子计算机可比通用量子计算机更早实际应用,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也曾表示,2020-2030年代是专用量子计算机时代,这一阶段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已经开始走出实验室开启应用探索,要到2030-2040年代才能进入通用量子计算机时代。
玻色量子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专用型量子计算代表企业,已自主建造数千平超净光量子实验室,并完成了两代专用量子计算机——相干光量子计算机的产品研发和初步市场应用,一直致力于可扩展、可编程的光量子计算平台研发和实用化量子计算应用落地。
为拓展量子计算高频使用场景,玻色量子构建了“场景漏斗”,通过“真实应用场景+真实业务数据+量子真机验证”三合一的战略路线,联合各大高校、优秀企业、开发者等进行AI、金融、生物制药、通信、交通物流等领域的下游生态探索。
本轮领投玻色量子的高精尖实体化基金是在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基金规模达20亿元。此次对玻色量子的投资也体现了北京市对以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硬科技企业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
马寅表示,玻色量子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完成了两次融资,不仅代表了资本市场对公司作为量子计算链长企业在团队、战略、技术与成果等多方面的高度认可,更进一步证明了,实用化的场景验证才是硬科技的最佳“试金石”。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公司CEO邀请所有嘉宾解释他为什么错了。”黄仁勋还表示惊讶于自己当时的言论能对市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并表示他并不知道某些量子计算公司是上市公司。
黄仁勋曾称,虽然他对量子计算的发展保持乐观,但量子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几十年的时间。
受量子计算首次突破实用化进展的消息,美国量子企业D-Wave股价(QBTS)暴涨超70%。
分析师下调美债收益率预测,通胀担忧退居次席。
“祖冲之三号”在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