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量资金撤离、多只产品濒临清盘,淳厚基金内斗不休将向何处去

第一财经 2025-02-19 22:45:41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 曹璐    责编:杨佼

"与市场环境、公司舆情、产品结构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身陷股权之争的淳厚基金,多只产品被清盘或濒临清盘。

2月19日,淳厚基金公告称,截至18日,该公司管理的基金产品淳厚利加的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面临合同终止并进行财产清算的风险。

除了淳厚利加,该公司还有多只产品面临类似情况。去年四季度以来,该公司已有10只产品先后发布清盘预警。其中,淳厚稳嘉、淳厚稳悦分别在今年1月23日、2月7日因规模不足被清盘。此外,淳厚基金也有多只产品在去年四季度遭遇机构大额赎回。

淳厚基金名下产品遭遇资金撤离,到底是原因所引发,是否与尚未解决的股权之争有关?对此,该公司回应第一财经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与市场环境、公司舆情、产品结构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淳厚基金曾因股权之争,将监管告上法庭,并因涉嫌违法被立案调查。对于股权之争的最新进展,淳厚基金称,目前股权治理事宜正在监管的指导和推动下稳步解决过的程中,有阶段性结果时会告知。

规模大幅缩水,多只产品拉响清盘警报

2月19日,淳厚利加发布公告称,截至18日,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定期报告数据显示,该基金去年四季度的合计规模已经从2.06亿元降至0.24亿元。

可淳厚利加是一只机构持有占比颇高的产品。2024年中报显示,该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为99.44%,2022年7月成立以来,就有两家机构资金稳定持有1.6亿份。去年四季度,持有0.9亿份的机构1赎回了0.68亿份,持有0.7亿份的机构2则清仓卖出。机构资金的撤离是导致该基金规模骤减的直接原因。

类似的情况,淳厚基金其他多只产品,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去年四季度以来,该公司已有10只产品先后发布清盘预警,其中淳厚稳嘉、淳厚稳悦分别在今年1月23日和2月7日先后因规模不足被清盘。

这两只产品此前的机构持有比例为100%。以淳厚稳嘉为例,机构1自2021年稳定持有5亿份至去年二季度。去年7月至9月26日,该机构清仓撤走,随后机构2在5天内(即9月底前)申购187.1万份。截至三季度末,该基金的合计份额为187.4万份,规模不足200万元。

这一规模显然远远低于“警戒线”。从后续发展来看,淳厚基金并未“坐以待毙”。去年11月7日至13日的5个交易日中,来自两家机构的3464万份“帮忙资金”快速申购并赎回。但此举未能长久,12月26日,该基金因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第一次发出预警公告。

此外,淳厚稳丰、淳厚稳鑫、淳厚瑞明等4只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100%的产品,大多在去年四季度遭遇机构资金大额赎回,期间也有大额机构资金进出的情况。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上述3只产品的基金合计份额均不足31万份。

“公司业务始终平稳运营,经营团队稳定无核心人员变化,未发生任何投资和经营风险。”对此,淳厚基金回应第一财经称,公司会对不同产品进行不同处理,主要会根据后续的战略规划,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判断等综合因素进行选择。即使有些产品暂时规模较小,但业绩或产品风格相对有竞争力,公司认为其仍具备一定增长潜力,不会轻易选择清盘。

除了机构资金之外,淳厚基金也想通过修改合同积极争取留存产品。如淳厚利加近来为提议放宽基金合同终止条件而即将召开持有人大会,将原方案中“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修改成“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个月内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截至目前,淳厚基金共有24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合计规模为231.38亿元,行业座次排在百名开外。这些产品中,17只较为依赖机构资金(机构持有占比60%以上),包括10只全为机构投资者的产品。其中,已有三分之一的产品规模低于2亿元。

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的不断扩容,基金“换血”速度逐渐加快,基金清盘情况愈加常态化,因规模过小而“被迫”清盘也是一种常见情形。但对于作为中小机构的淳厚基金而言,这也意味着公司还面临着产品数量有限,竞争力进一步减小的困境。

身处股权之争漩涡

在一个季度里,一家机构旗下有四分之三的产品出现规模“缩水”,部分产品甚至遭遇大额资金赎回,这显然并非正常情况。这是否与该公司深陷股权之争有关?

对此,淳厚基金回应称,由于市场环境、公司舆情、产品结构等各方面原因,公司出现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产品。

淳厚基金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11月的个人系公募,因股权之争引发市场和监管高度关注,并于去年12月份将上海证监局告上法庭。随后,上海证监局发布消息称,淳厚基金存在部分股东私下转让股权未履行重大事项报告义务、信息披露持续违规等行为,正对公司及相关人员的涉嫌违法行为开展立案调查。

该公司的股权之争已持续3年之久,目前尚未获得解决。冲突双方邢媛、柳志伟各执一词,让股权之争陷入“罗生门”。淳厚基金官网信息显示,邢媛为该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邢媛实际执掌公司。

根据邢媛于2024年9月17日声明,2022年3月左右,柳志伟先行私下与三股东李雄厚、四股东董卫军沟通股权收购事宜,并先后签署股权买卖协议,完成收购李雄厚、董卫军的股权;随后,柳志伟告知邢媛已实际控股公司,邢媛在被施压之下卖给柳志伟10%股权,并收取了首付款。

但是柳志伟则持另一说法。他在去年8月底发给全体股东、董事、监事和全体员工的函中称,2022年4月14日,邢媛强烈要求,以4000万元的价格向他转让10%股权,邢媛收到转让款2600万元。

之后,双方矛盾升级。邢媛方面认为,柳志伟不断尝试将公司股权继续转让给和合资管系林强、及相关从事结构化发债的机构与人员等,追求买卖牌照和结构化发债业务的“短平快”利益,双方理念存在冲突。于是,于是邢媛方面在2023年11月将有关情况报告给了监管部门。

2024年3月,上海证监局就私下转让股权一事,对柳志伟、邢媛、李雄厚、董卫军作出了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认定签署股权转让无效。

由此,又引发了双方新一轮冲突。柳志伟说,他积极主动整改,并自2023年底以来多次催告还款,邢媛拒不执行监管要求,并试图以低价收购其他股东股权,邢媛才是真正的“监管套利者”。

而淳厚基金在回应第一财经时称,按照监管机构行政监管措施要求,邢媛在准备退还柳志伟倒买10%的部分约定对价款过程中,发现银行卡遭冻结,经了解发现,柳志伟以香港身份在2024年2月通过上海仲裁委员会向邢媛提起仲裁。由此发现,柳志伟有两套境内身份证和1套香港身份证。而上海证监局对柳志伟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是针对身份证33010619671020****的柳志伟下发,该身份证已于2023年10月予以注销,这造成行政监管措施的被监管对象法律主体资格丧失,行政监管措施面临落空和无法推进。

由于存在股权争夺,淳厚基金董事会无法有效召开,导致定期报告存在违规披露情形。根据上海证监局于2024年9月份披露的行政监管措施,淳厚基金公开披露的基金产品2023年年报、2024年一季报、2024年二季报未按规定编制重要提示部分的内容,因而责令整改。

第一财经查阅发现,该公司名下产品2024年四季报没有董事会、董事长相关内容。如在财报披露中保证淳厚基金内容真实性的相关表述上,本应为“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的表述均变成了“基金管理人保证”。

不管是柳志伟的身份问题,还是董事会无法有效召开,以及由此引发的定期报告信披无法整改,这些问题进而引起了淳厚基金与上海证监局之间的诉讼。淳厚基金称,将相关事宜询问上海证监局,但一直未获得正面答复,由此将上海证监局告上法庭。

2024年12月17日,上海证监局发布了对柳志伟、李雄厚、董卫军、邢媛、贾红波、李银桂的立案告知书,理由是涉嫌违反基金法律法规,已于2024年9月立案。根据此前邢媛的申明,柳志伟与贾红波、李银桂(暖流控股总裁)签署了股权私下交易协议,作为对价明确承诺贾红波进入公司担任董事长,李银桂担任副董事长,李银桂后因公募任职资格存疑未落实。

对于淳厚基金的股权之争、淳厚基金与上海证监局的诉讼、立案调查等进展情况,第一财经后续将持续关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